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许昌 > 百姓生活 > 正文

城市“老漂族”需要更多关怀

发布日期:2016/3/5 4:36:03 浏览:521

简述:本报讯(记者吕正子)11月14日下午,市区文峰游园,60岁的李根旺老伯坐在石凳上,享受着初冬午后的阳光。他身着一件深蓝色棉衣,古铜色的面颊上爬满皱纹,浑浊的眼睛注视着旁边聚在一起说笑的老人,却不上前插话……

本报讯(记者吕正子)11月14日下午,市区文峰游园,60岁的李根旺老伯坐在石凳上,享受着初冬午后的阳光。他身着一件深蓝色棉衣,古铜色的面颊上爬满皱纹,浑浊的眼睛注视着旁边聚在一起说笑的老人,却不上前插话。

李老伯刚到许昌,对这座城市还非常陌生。这座城市中还有很多和他一样来自外乡的老人。他们在晚年离开家乡漂泊在外,被称为“老漂族”。要适应新环境的生活,对这些“老漂族”来说是一个难题。

“漂”在莲城,多为照顾儿女

“我的老家在周口市扶沟县,来许昌是为了帮小儿子照顾家!”李根旺有两个儿子,原本他和老伴儿与大儿子一家在老家居住。小儿子大学毕业后,把家安在了许昌。平时小两口儿的工作都很忙,家里没人照顾。今年国庆节后,他们便把李老伯接到许昌,让他享受城市生活,顺便看家。

居住在延安路的普淑敏大妈今年61岁,她老家在驻马店市平舆县。她有3个女儿。几年前大女儿在许昌安家,并有了孩子。三女儿随后也来许昌工作。为照顾她的生活,普大妈来到许昌。

记者先后采访了7位“漂”在莲城的老人,其中5位都是为照顾子女而来的。

物质条件好,生活却不快乐

“许昌的生活条件比老家要好很多,但我总感觉不习惯。”李根旺老伯说,平日在老家,上午到地里干活儿,中午吃过饭可以坐在门前和街坊唠嗑、打牌。即使相隔十里八村,也有认识的朋友。但在这里,即使住对门的邻居,他也不认识。现在,午饭后到广场上晒太阳,和老伴儿通个电话是他最高兴的事儿。

“来许昌之前,我着实纠结了一番!”在老家时,普淑敏大妈和老伴儿在居住的镇上开了一家杂货店,日子过得充实而快乐。来许昌后,她把店转了出去,每天围着女儿一家转。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昌的“老漂族”大都来自周边县市,在生活习惯、语言交流方面基本上不存在问题。但没有朋友是老人感到最大的不适应。很多老人与儿女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甚至有时还要看儿女的脸色。老人的医疗保险不在许昌,看病也是大问题。

“老漂族”的儿女要孝更要顺

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牛敏认为,“老漂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如果子女平时对他们关心不够,“老漂族”必将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老人从老家来到城市以后,首先要适应全新的环境。一方面,没有朋友,交际能力差让他们感到孤独寂寞;另一方面,全新的城市生活让老人无所适从,认为自己跟不上时代,以一种焦虑、消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牛敏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5岁的小女孩儿,把茶杯打翻以后,一直嘟囔着“我真没用”。母亲追根溯源才发现,这句话是小女孩儿姥姥的口头禅。原来,这位老人也是一位“老漂族”,来到城市和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后,总感觉自己的能力有限,将来会成为他们的负担。

“照顾‘老漂族’,儿女要多花些心思。”牛敏认为,子女不光要孝,更要顺。所谓顺,就是要顺从老人的意愿,物质方面,尽量满足老人的要求;精神方面,则要多花时间与之沟通。同时,子女还要注意方法与技巧,以打消老人心中的疑虑。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