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许昌 > 百姓生活 > 正文

叶一剑:许昌的新价值时代

发布日期:2021/1/27 14:36:23 浏览:738

文丨叶一剑(方塘智库创始人)

虽然许昌的城市规模和经济体量在全国来看都不算大(按照官方发布的数据,2019年应该可以达到3000亿元),但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上,能够为这座城市代言的产品却不少。比如,在全国烟民眼中颇有分量的黄金叶就出自这座城市,在发达国家有着广泛认知度和接受度并成为消费时尚潮流之一的假发也主要来自这座城市,还有神垕钧瓷、三国文化、鄢陵花木、人造金刚石,等等。

正是这些产品及其背后的产业体系,让许昌以河南全省第13位的土地面积和第12位的人口,创造了全省第4位的经济总量,工业竞争力更是居全省第3位,仅次于GDP破万亿的省会城市郑州和GDP破5000亿的传统工业强市洛阳。

很显然,无论是从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变迁来看(2018年许昌一二三次产业比为5.2:57.8:37.0),还是从具体的产业和企业产值来看,许昌都已经是一座工业属性比较明显的城市,工业的发展也为许昌在全球相关产业链和价值链中赢得了关键地位,甚至是统领地位和枢纽地位,并为城市进一步的综合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中西部地区很多城市都欠缺的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支持,此可谓是许昌过去十年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密码之一,也是让我们对许昌接下来进一步逆袭其它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河南“第三城”充满乐观的原因之一。

此外,我们注意到,随着近些年城市宜居环境的不断优化,许昌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正不断提升,这从当地的人口净增长和房地产投资以及销售依然保持较高增长就可窥知一斑——要知道,至少在最近两年,除郑州外,河南多个地级市在这两个指标上面临巨大压力,甚至出现了明显的负增长,而作为与郑州紧邻的城市之一,还两个指标都能够保持快速增长,充分说明了许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不一般。

许昌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正不断提升

更重要的是,对一个城市而言,当宜居宜业开始成为城市显著的品牌标签的时候,因为对优秀人才和年轻人更强的吸引力,将让这座城市的竞争力不仅表现为在某些领域和某些产业的竞争力,更可能表现为更综合、更复杂、更多元也更完善的产业竞争力,以及更具创造性、创意性甚至颠覆性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就像杭州和深圳,不仅具有强势的对城市品牌具有很强定义能力的企业品牌和产业标签,而且,因为城市本身的影响力比这些具体的企业品牌和产业标签还要强,让这些城市总是可以适应于新的产业迭代、市场变化和城市竞争。

这也是我们提出“许昌的新价值时代”的重要的背景和逻辑之一,也是我们认为许昌接下来的发展中最值得期待的战略选择和发展图景之一:从城市发展阶段来看,许昌或许已经开始从更多表现为“以产带城”的阶段走向“以城促产、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阶段,在此背景和逻辑之下,无论是存量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新兴产业的集聚和创新,将因为这座城市对年轻人和优秀人才的吸纳,而充满更多可能。

所以,我们对于许昌市去年提出的“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城市定位和品牌表达,虽然在整体上表示认同,但也进一步认为应该更加突出“宜居之城”,这不仅体现出对以人为本的城市营造理念的践行,而且,在此战略导向和品牌塑造之下,许昌不仅会成为真正的“智造之都”,还完全可能成为真正的“创意之都”、“文化之都”、“旅游城市”等。

1

“智造之都”的底气

和很多人一样,我们第一次在许昌了解到当地的发制品产业时很是震惊——在国内认可度似乎还不太高的假发,竟然可以在许昌成为这么大的一个产业。

根据许昌官方发布的数据和相关资料,许昌市现有发制品出口企业252家,相关从业人员30多万人,生产人发、化纤发和发套三大系列,包含工艺发、女装假发、化纤发、教习头、男装发块、纤维发丝六大类,3000多个品种,市场遍布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

发制品行业作为河南省特色出口产业和许昌市外贸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出口总量年均超过20亿美元,占全国发制品出口总量的60以上。在富士康来郑州建厂之前,发制品一直是河南省单项出口第一大商品。

近年来,许昌市发制品以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异军突起,市场交易规模高速增长,在阿里巴巴热销排名榜上,交易量连续两年保持40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数万种交易商品中居第3位。2019年,许昌市跨境电商交易额143亿元,同比增长16.5,交易额稳居河南省第二位。

早在2006年,许昌市就被商务部授予“中国发制品出口生产基地”称号,2012年被商务部、科技部授予“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2018年通过专家组审核,再次被商务部认定为许昌市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发制品)。

不仅是发制品产业,截止到目前,在许昌形成了1个超千亿元(以许继电气、森源电气为代表的电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2个超500亿元和6个超百亿元产业集群,是全国重要的电力装备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电梯生产基地、长江以北最大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全球最大的人造金刚石生产基地和发制品生产基地。

据介绍,2018年底,许昌市工业总量、工业竞争力居河南全省第3位,其中制造业占比达到93,而且,通过大力实施“三大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连续两次在全省智能制造观摩点评活动中获得小组第1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28.6,是全省第二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集聚区。

许昌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制造业方面的比较优势

“许昌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制造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全市拥有许继、森源、黄河、瑞贝卡、金汇、首山化工、远东传动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培育了一大批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和一支高素质企业家队伍,这些是我们赢得未来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盘。”许昌市委书记胡五岳曾公开表示。

在我们看来,这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许昌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兴起的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许昌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逻辑——企业家和民营经济的活力,已经是并将继续是许昌经济发展中更具本质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和最直接的体现之一,也是我们看好许昌未来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截止到2019年9月,许昌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24万户、民营企业5.7万家,贡献了75以上的税收收入;许昌市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80以上,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90以上,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90以上,从业人员占全市就业总量的90以上;许昌超百亿元民营企业5家,森源、黄河等多家企业连年入围中国民营经济500强,2019河南民营企业100强中,许昌有10家企业入围;2019年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5.2,居河南全省第1位;2019年发布的《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显示,许昌市营商环境位列全省第2位,许昌已经成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最适合投资的地区之一。

这样的数据甚至比旁边的省会城市郑州(也是河南唯一的万亿GDP之城)还要抢眼——以2017年为例,郑州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73.4,民间投资在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达65.4,累计完成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75。

哪怕是和中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杭州和深圳相比,也是很不错的。按照公开的数据,2018年,杭州民营经济增加值8175亿元,占GDP的60.5,在全国工商联发布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杭州市有36家企业入围,连续十六次蝉联全国城市第一;深圳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总量96以上,深圳7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6家是民营企业。

民营经济已成为许昌市稳增长的“主力军”

“近年来,许昌市坚持‘政府做好围墙外的事,企业做好围墙内的事’,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民间投资信心持续增强,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许昌市稳增长的‘主力军’、促转型的‘主战场’、稳就业的‘主渠道’。”许昌市委副书记、市长史根治表示。

按照规划,许昌市围绕建设“智造之都”,将坚持优化存量、扩大增量“两手抓”,改造提升装备制造、超硬材料、发制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智能电力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高纯硅材料、5G等九大新兴产业,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经过3至5年发展,有望形成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我们正在加快推进郑许一体化,而一体化的过程是把‘双刃剑’,如果抓不住自己的特色,没有自己的产业,市场配置资源产生的‘虹吸效应’就会把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全部吸走,结果就是在一体化的过程中失去自我,不是1 1>2,而是1 1=1。”许昌市委书记胡五岳表示,“吸取各地的经验教训,我们深刻认识到,推进郑许一体化,必须紧紧扭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建设好‘智造之都’,把名片擦得更亮、优势做得更强。”

2

“宜居之城”的逻辑

在2019年9月举行的河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许昌专场期间,许昌市委书记胡五岳表示,省委、省政府对许昌提出“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的要求,对许昌来讲,既是压力,更是动力,“1 4”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加快推进,郑许一体化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为许昌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立足许昌发展基础和优势,经过综合分析研判,确定了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发展定位,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推动许昌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这也意味着,除了“智造之都”外,“宜居之城”已经明确成为许昌新一轮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定位和目标诉求之一。在此定位和目标之下,一系列具体的措施也在许昌展开。

“宜居之城”是许昌新一轮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定位

比如,持续深化城市创建,推动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等一系列金字招牌;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经济结构提质、生态功能提升、国土绿化提速、环境治理提效“四大行动”,五年累计植树造林55万亩,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6.03、绿化覆盖率41.2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75平方米,“开窗见绿、推门进园”成为常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8年,全市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比2014年下降25.7和24.1,3个省控河流出境断面累计达标率91.7,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连续4年在全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位列第一;强力推进郑许交通对接,优化城市路网布局,完善公共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特别是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强力推进“四改一增”,打通断头路、卡脖路,积极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让市民生活更加舒适便利;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补齐城市短板为重点,实施了一批民生工程,持续提升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建成的一批“15分钟民生圈”,很好惠及了广大市民群众。等等。

按照官方发布的资料,目前,许昌拥有近百万亩花木林海,花木主产区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超过世卫组织清新空气标准的10倍以上,被誉为“中原之肺”;中心城区形成了以110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构建了“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美景。

2018年,许昌城市居民的宜居度、幸福感、获得感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均位居全省第1位。

应该说,对于许昌这些年的变化,我们有着直接而确切的感受。和全国很多的工业城市一样,许昌

[1] [2]  下一页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