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许昌 > 旅游景点 > 正文

许昌文旅融合共绘“诗与远方”

发布日期:2023/6/30 12:03:50 浏览:82

来源时间为:2023-06-29

春节去许昌好玩吗

城市景色,日新月异。牛书培摄

春节去许昌好玩吗

“五一”假期,许昌曹魏古城景区兴起“汉服秀”,人们身着汉服,在古街打卡、购物、品尝小吃,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马宁摄

在曹魏古城举行的“魏王巡街”活动。吕科摄

在鄢陵县鹤鸣湖举办的全国摩托艇锦标赛。吕超峰摄

春节去许昌好玩吗

航拍下的许昌“花海树阵”。牛书培摄

□本报记者王平本报通讯员许文博

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许昌胖东来、曹魏古城、神垕古镇等网红打卡地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前不久落幕的许昌第十四届三国文化旅游周,全市游客接待量达到223.25万人次,与2019年同比增长25,旅游综合收入17.19亿元,与2019年同比增长约35.9,人均消费额位居全省第二。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许昌在转型中谋发展、在融合中开新路,文旅融合步伐铿锵有力,文化惠民更精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交上了一份优异的文旅发展“答卷”。如今,全市规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达452.52亿元,占全省比重的18.8,位居全省第二。

底蕴厚重——文化遗产“活”起来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许昌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郑州都市圈、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在自然和人文上都有着重要的标识意义。

截至目前,许昌现存不可移动文物3817处,其中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62处,古遗址古墓葬类文物1068处,重要三国文物古迹32处;3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家单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6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有旅游资源单体1291个。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如何让现代人去触摸、去感受、去体验?

许昌市深入挖掘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激活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活态呈现,提高展陈质量。许昌市博物馆、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和许昌塔文化博物馆持续推进展陈创新,由许昌市博物馆领衔推出的《许之昌——许昌历史文化陈列》,在2022年8月被评为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

——应保尽保,实现双赢目标。许昌市率先在中心城区实施考古前置工作,启动编制了《许昌市区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完成了灵井“许昌人”遗址保护规划和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筹措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提升文物保护水平,达到了文物保护和利用双赢的效果。

——对外交流,讲好中华故事。许昌市加强对外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建设,曹魏古城景区联合体、神垕古镇景区入选“第二批河南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来自许昌的豫剧《黎明之死》赴加拿大参加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倒霉大叔的婚事》《燕振昌》《灞陵桥》《撼天情》等7部大戏先后赴郑进京演出。许昌市连续举办钧瓷文化旅游节,建成了集钧瓷作品展示、钧瓷制作体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钧瓷文化产业园区,钧瓷凭其厚重的文化内涵频频被选为“国礼重器”亮相于重大国际场合。

——文创开发,探寻传统文化。近年来,由许昌市非遗中心等单位牵头,许昌市连续举办了“名师出高徒”——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授徒技艺大赛暨优秀作品展、许昌市传统工艺展示、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活动,促进非遗活态呈现、活化利用。“许昌礼物”从食品、钧瓷茶具拓展到钧瓷文具、手机挂件,越来越多设计精巧、制作精良的文创产品,让人们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文物的好奇和兴趣,进而带火了对传统文化的探寻。

许君以昌——文旅“融”出新画卷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有了文化的加持,旅游就有了内涵;有了旅游的赋能,文化会更加生动。

近年来,许昌市不断发挥文旅资源优势,推动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全市新增25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4A级旅游景区8家,3A级旅游景区13家,鄢陵县荣获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鄢陵县花都生态旅游度假区荣获省级旅游度假区称号,襄城县紫云镇雷洞村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全市文旅产品业态日益丰富,旅游形象塑造成效显著。

曹魏故都—智慧之旅、宜居花城—休闲之旅、神垕古镇—体验之旅,许昌三大旅游品牌深入人心,各项文旅宣传推广活动不断展现城市新魅力。

为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2021年11月18日,许昌市成立了高规格的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专班,创办文旅文创融合创新实验室,成立文旅文创课题组,按照“前瞻30年、谋划15年、做好近5年”的理念,编制许昌市“十四五”文旅文创融合发展规划。

许昌市委、市政府认真规划文旅项目,打造“1 1 3 N”三国文化精品线路,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打造数字三国IP,搭建沉浸式、体验式文旅消费新场景;拓展地接旅游市场,培养导游讲解人才,嵌入研学旅行体验活动,开发新型文旅消费,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疫情防控期间,许昌为19家“白名单”文旅企业争取财政补贴103.6万元、税费减免3585.9万元。

演艺进景区、非遗进景区、节会进景区、院团进景区,一个个活动的开展,一个个微场景的打造,不断调整和丰富着许昌旅游的新业态,一幅文旅融合的新画卷正在许昌大地徐徐展开。

彰显魅力——文化惠民“润”无声

“书香许昌”,一张许昌富有朝气的文化名片。许昌致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高地,步伐坚实而笃定。

——公共服务,效能提升。2021年7月,许昌市荣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在许昌城区,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体育馆、科技馆、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现代公共文化设施种类齐全,许昌市还在城区打造了35座城市书房,形成了15分钟“文化圈”“阅读圈”。各县(市、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103个乡(镇、街道办)文化站、2441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全部建设达标,数字化服务平台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启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许昌市通过实施“六融入”(即融入文艺作品创作、融入文化活动开展、融入数字文化建设、融入文化设施建设、融入城市人文建设、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加快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文艺事业,如花绽放。许昌市着力加强文艺精品创排,实施舞台艺术创作生产奖励扶持政策,获得市级奖励扶持的项目有50多个;先后创排了《燕振昌》《灞陵桥》《驻村第一书记》《石榴花开》《曹操与蓝莺儿》等大戏40多部。全市文艺作品先后荣获国家级文艺奖项7项,省级以上文艺奖项200多项。2018年,许昌市被授予首批“河南省戏曲之乡”称号;2021年,许昌市设立全省唯一的“河南省乡村音乐创作基地”。

——文化惠民,泽被百姓。近年来,许昌市积极培育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组织开展了“舞台艺术送基层”“我们的节日”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光明照亮你和我”关爱盲人系列活动,以及送文化下乡、进社区等面向基层的文化活动35000多场次,惠及线上线下群众;持续举办“欢乐中原·和谐许昌”系列春节文化活动、三国文化周系列文化活动等,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千年文化谱新曲,美景四季皆可游。文化底蕴深厚、发展动力十足的许昌,正奏响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市的时代强音,以出彩成绩为许昌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短评

转型融合行稳致远

□许平

气势恢宏的春秋楼、古香古色的曹丞相府、生动传神的建安七子塑像,凝结着城市的文化“基因”,无声地诉说着许昌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很大程度上来自它的根和魂。

“根”怎么培得茁壮?“魂”如何铸得强大?这是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也是必须承担的重大使命。

位于中原之中的许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大禹文化、汉魏文化,到钧瓷文化、戏曲文化,再到花木文化……许昌市丰厚的文化文旅资源,囊括了人文、涵盖了地理、孕育了民俗,彰显了城市的魅力与活力。

近年来,许昌紧紧抓住时代机遇,“以文化对接产业,把资源变成资产”,强化城区核心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三国文化、钧瓷文化、生态文化叫响海内外,让这座古韵新城由内而外发出璀璨的智慧光束。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文旅文创是手段,文化强市是目标。文化是软实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城市“精气神”的集中体现,能够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眼前的许昌,正在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这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蓬勃发展,更在于打造出人人参与、各尽所能的奋斗图景,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有机统一的富裕图景,三国文化、钧瓷文化等厚重历史文化和新时代奋斗精神交相辉映的发展图景。

坚定文化自信,加快转型融合,许昌朝着三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创意名城、生态康养名城的目标坚毅前行,足音铿锵!

最新旅游景点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