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许昌 > 旅游景点 > 正文

从内陆腹地迈进开放高地

发布日期:2023/10/17 10:48:53 浏览:49

运航线有望在近期开通。

资金融通日益多元。2013年以来,国开行河南分行累计发放“一带一路”相关贷款74亿美元,为我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提供本外币授信合计809亿元,支持了一大批促进境内外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的重点项目。国信保河南分公司累计支持豫企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和投资超过209.6亿美元,与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等部门合作,建成了“全省小微企业政府统保平台”和“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走出去风险统保平台”。

教育交流合作广泛深入。我省落实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举办9所不具有法人资格的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所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及1所具有法人资格的专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设境外办学机构13个,开设25所海外孔子学院(课堂),打造“大禹学院”“仲景学院”等办学品牌。

科技创新合作加快推进。我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与“一带一路”国家联合共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家、省国际联合实验室54家。自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等项目设置以来,省内创新主体联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获批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8项、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3项、援外项目2项。成功举办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专场,打造河南科技开放合作品牌。

文化旅游合作丰富多彩。打造了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世界古都论坛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青年论坛等多个国际知名交流平台。“少林功夫”“太极文化”“老家河南”等文旅品牌加速走向世界,受到海外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的广泛欢迎。在文物展览、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领域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深化交流合作,卢森堡罗马文物珍宝展、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瑰宝展相继举办。我省已与38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立87对友好城市关系,其中,省级友城33对、市县级国际友城54对。

深化了思想解放新境界

我省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了由“向海开放”到“向天开放”的转变,拓展了对外开放的内涵、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解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彼时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向海开放,即沿海地区利用交通区位优势面向西方发达国家市场提供质优价廉的工业品以及中间产品。我省作为不靠海、不临江的内陆省份,在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表现滞后于沿海地区。至2010年,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67,货物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在全国分别排名第16、14、20位,远远滞后于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省以做优做强物流枢纽为突破口,着力畅通开放通道、高质量建设开放平台,积极构建内陆开放高地,形成了以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为引领,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协同发展的开放格局,走出了一条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新路子。我省通过“向天开放”的成功实践,引领和带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了对外开放的内涵。

成效背后

在服务大局中彰显作为

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的明确要求,先后作出了“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做大做强中卢货运航线‘空中丝路’”“郑州-卢森堡‘空中丝路’搭建了中欧互联互通的空中桥梁”等系列重要指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加快内陆开放通道建设,提升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主要口岸互联互通水平,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黄河流域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深入开展多种形式人文合作,促进民心相通和文化认同;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农牧业合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设海外生产加工基地。我省发展实践表明,只有把河南放到全国大棋盘中谋划推动,才能在服务大局中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顶层设计健全政策体系

河南省委省政府不断完善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推动“一带一路”工作走深走实。《河南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方案》,成为我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早在2016年就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相关副省长任副组长的省参与建设“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制度、信息报送和督察督办等工作制度。先后印发《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专项规划》《推进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工作方案》《河南省加快推进“四路协同”发展工作方案》,以及河南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三年工作要点,设立了河南省农业对外合作联席会议机制、河南省“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为我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持厚植优势塑造开放竞争力

一是交通区位优势。我省在交通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水陆空铁枢纽联动,建设立体化、现代化和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米 井 人”综合运输通道格局,为四条丝路的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二是人力资源优势。全省产业技术工人超2300万人,技能人才达1571万人,随着“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深入推进,人力和人才资源优势将更加凸显,丰富且高素质的劳动力成了吸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企业来豫投资的一张名片。三是市场规模优势。我省拥有1亿人口、1000万市场主体、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4万亿元。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市场潜力和消费潜力巨大。四是产业体系完备优势。我省拥有40个工业大类、197个行业中类、583个行业小类,由于产业体系完备、综合配套能力强大,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

以高水平平台提供高能级服务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全国唯一一个由国务院批复设立的航空经济先行区,获批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1、17.2、11.1,初步形成了以航空物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航空制造、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160项试点任务已基本实施,累计形成546项改革创新成果,16项被国家采纳推广,跨境电商、商品期货、多式联运、政务服务、文化贸易等领域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3年6月,累计新设立企业13.1万家、注册资本1.7万亿元,分别是挂牌前的4.8倍、6.2倍。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集聚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机构总数均占全省的50以上。截止到2022年底,自创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606家、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数量达到1431家,同比增长25.2、4.5。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2022年跨境电商年交易额达到1180亿元,同比增长16.5。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形成以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为核心区、省辖市大数据产业园区为主要节点的“1 18”格局。中国(郑州)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正式开通,成为继北、上、广之后第四个,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新增的全国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全省建成3个国家一类口岸、9个功能性口岸,成为功能性口岸数量最多、功能最全的内陆省份之一。相继获批郑州、洛阳、南阳、焦作、许昌5个跨境电商综试区,开封、焦作、许昌、商丘等7个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郑州、洛阳等2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连续11年排名全国综合保税区前2位,2022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66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5。

制度创新激发活力

十年来,我省加快推动改革创新发展,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动制度创新和制度型开放。创新郑州-卢森堡航空“双枢纽”合作模式,首创“1210”跨境电商监管服务模式,开展首个国家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在航空物流领域先行先试“电子货运”“海外货站”“空空中转”三大试点,创新中欧班列“恒温班列”和“运贸一体化”运营模式等。依托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紧扣建设“两体系、一枢纽”战略定位,全面落实各项改革试点任务,加快建立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为我省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支撑。

他方之鉴

德国杜伊斯堡是海外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其把握中欧班列的发展机遇,承担了中欧铁路贸易的30,推动了中德合作持续深化,促进两国企业互利共赢。陕西、重庆均为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省份,开放不足是突出的发展短板。近年来,陕西、重庆立足自身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对于我省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杜伊斯堡:中欧班列的欧洲转运站

打造欧洲陆上互联互通高地。充分发挥欧洲内陆物流中心的区位优势,积极更新和升级内河航运、港口、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对接中欧班列带来的货运物流,强化其在欧亚物流贸易中的枢纽地位。杜伊斯堡开通了直达郑州、重庆、成都、合肥、武汉、义乌、苏州等城市的班列,发展成为线路最广、班次最多、运量和货值最大的中欧班列节点,每周有超过60趟班列常态化往返于杜伊斯堡与中国近20个城市之间,承载了中欧班列约三成货物转运。不断强化杜伊斯堡港与轨道交通衔接,将8个内河船舶码头与12条轨道交通相连,建设现代化包装中心和配送中心,助力杜伊斯堡建成欧洲最大的内河港口和物流枢纽,配套的物流中心面积达1550公顷,年货运周转量超过1亿吨,每年吞吐量达400万标准箱。

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牢牢把握中国货运物流的对接机遇,推动城市由传统的钢铁煤炭基地转型升级为欧洲最大的内河港口和重要的中欧铁路物流中心。依托中欧班列流入的大量货物,通过在河流和铁路码头的清关、保税仓储、装载和其他多式联运转运,不断扩大相关经济活动的聚集效应。2014年以来,在杜伊斯堡落户的中国企业数量翻了三番,数量超过100家,涉及物流、不动产、跨境电商等领域。中欧班列和其他中国投资的组合约占杜伊斯堡就业人数的15。杜伊斯堡与中国日益频繁的交通往来如同“催化剂”,吸引了更多投资者。中欧班列开通以来,上百家物流企业落户于此,创造出2万多个就业机会。中国商品、资本和人员的涌入使杜伊斯堡从一个传统的内河港口转变为物流中心、中国企业的欧洲商贸中心和跨国企业选址落地的活跃城市。杜伊斯堡也成为城市转型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跨境合作不断挖潜。以中欧班列为抓手,持续推进双向贸易蓬勃发展。中欧班列(渝新欧)连接中国重庆与杜伊斯堡,促使德国成为重庆最大的西欧贸易伙伴国。班列运行的10多年间,重庆与德国贸易额占重庆对西欧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1.54增长至40.89。借助中欧班列的稳定性和持续增长,优化亚欧国际运输新格局,创新贸易新形态。以杜伊斯堡为中心,已陆续实现奔驰、奥迪、宝马、路虎等17个主流一线汽车品牌的整车向中国出口运输,成熟运作了奥迪、保时捷、宝马等常态化陆上运输项目,搭建起经贸合作新平台,有力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不断强化与中国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合作,推进德国物流企业在规模、运行模式、管理经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优势与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充沛的流通需求有效衔接,围绕物流数字化和海外仓建设进行重点突破。

人文交流不断深化。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欧班列的助力下,杜伊斯堡与中国的联系更加紧密。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院联合鲁尔都市孔子学院等机构举办的“一带一路”与中欧合作国际论坛已举办4届,从首届仅20人左右参会,到如今全球超过100名各界人士与会。目前约有2000名中国学生就读于杜伊斯堡-埃森大学,马克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最新旅游景点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