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许昌 > 旅游景点 > 正文

许昌这群“二代”不简单!去年“挣”了800亿!

发布日期:2022/3/30 21:19:06 浏览:309

来源时间为:2022-03-24

你首先想到什么?

是“富二代”?

还是“创二代”?或是“星二代”?

但在许昌长葛市

大周循环经济产业园,

有这么一批人,

他们中既有企业家,也有理工博士,

却自称“破二代”,

言语间竟没有一丝不自在。

“破二代”从何而来?

这还要从他们的父辈“破一代”说起……

01

长葛“北大荒”走出“破一代”

大周镇,位于郑州、许昌、开封3市交界处,

历史上一直是长葛最穷的乡镇之一,被称作长葛的“北大荒”,

“九岗夹八洼,旱涝都害怕”“十年九年灾,缺吃少钱花”。

直到1978年,不管是吃盐打油,还是盖房子娶媳妇,

大周镇不少人主要还是靠种红薯、卖粉条换钱。

穷则思变。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

为了改变生计,一部分不愿意土里刨食的大周人开始收废品。

刚开始的时候,主要以塑料、废纸为主。

慢慢地,他们发现有色金属的价值比较高,

于是开始转向收购铝、铜等金属,从废电线、电缆、家电里“淘金”。

他们拎着两个麻袋,骑着自行车、拉着架子车走街串巷,

“拎着袋,收破烂儿,人人都在挣活钱。

谁要不去挣活钱,难养老婆和小孩儿。”

这首民谣,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家家户户收破烂儿的盛况。

正因如此,老一辈的大周人被称作“破一代”——

也就是“收破烂的第一代”。

02

大周成为长江以北

最大的废旧金属集散地

后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铜、铝等金属价格直线上涨,

大周人跑得越来越远,生意也越做越大,

到20世纪90年代初,还有人甚至跑到俄罗斯等地,

把破飞机、破坦克运回来,拆解后再卖给金属回收公司。

传言,大周镇的西昌路,是因为他们曾把火箭残骸金属物拉回家。

全世界贵重而“身份”特殊的废旧金属,都曾在大周被回收利用。

在收收卖卖中,会算账的人在家开收购部,经营废旧金属的收卖;

懂冶炼技术,就将废旧金属经过简单加工后,获得翻几番的利润,

由此,大周镇出现了有色金属加工——

20世纪90年代前期,大周镇有色金属简单加工企业200多家、收购户400多个。

1993年至2002年,大周镇再生金属产业快速发展,

非公有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产业链条和优势逐渐形成,

经营铝、不锈钢、锌、锰、铬等20多个品种,

金属炉料和运输业等产业也渐显规模,企业个数突破1000家,

形成“回收——拆解——冶炼——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废旧金属集散地。

03

“破二代”接过父辈的“接力棒”

也是在这一时期,“破二代”逐渐接过了父辈的“接力棒”。

“40多年前,我和父亲就是靠收破烂,养活了一家人。”都知道金阳铝业董事长尚军伟靠“收破烂”起家,可他一点不觉得难堪。

如今,他子承父业,坐拥多家再生铝公司,年销售额数十亿元,直接间接吸纳就业人员1500多人。

“破二代”中,既有尚军伟等企业家,还有理工博士尚广浩。

从大周到长沙,再从长沙回大周,是尚广浩的人生轨迹。

“小时候,常常看到拉满废铜烂铁的卡车进进出出,

长大才知道,那都是可利用的废旧金属。”中南大学博士毕业后,

尽管不少知名企业、高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但尚广浩最终决定返回家乡,从事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科研工作。

40多年时间,历经三代人“接力”,

大周从“收破烂”起家,发展到近千亿级的再生金属产业集群,

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金属王国”,形成了全链条全循环的绿色产业格局,

昔日最偏远、最贫穷的乡镇,现在成了许昌市最富裕的地方之一。

04

抢抓机遇

加快形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亮点

如今的大周,4万多人从事回收业务,

在全国29个省市建立了系统的回收网络,

废旧金属回收网点8000多个,

年回收各种废旧金属400万吨,占国内回收废旧金属总量的10,

2021年,大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2亿元,贡献税收22.09亿元。

“我们将抢抓国家大力支持再生金属循环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

确立以绿色循环为先、创新驱动为主、项目支撑为要的工作思路,

将园区由9.3平方公里扩至25平方公里,

谋划总投资580亿的63个强链、延链、补链项目,

到202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0亿元以上,

年回收各种废旧金属达到800万吨以上,加工650万吨以上,

加快形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亮点。”

谈及下一步发展,长葛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大周循环经济产业园党工委书记王彦伟这样说。

最新旅游景点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