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许昌 > 资讯杂谈 > 正文

开放创新打造“筑梦空间”

发布日期:2023/3/7 18:00:26 浏览:88

来源时间为:2023-03-07

开放包容让许昌更具魅力。牛书培摄

许昌不锈钢管

许昌是制造业强市,对德合作具有良好基础。牛书培摄

□本报记者王平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王烜

靠魅力“引进来”,德国百菲萨集团年处理11万吨电炉炼钢除尘灰项目等中德优质合作项目落地投产;

凭实力“走出去”,许昌发制品每年出口额逾60亿元,成就了许昌“头顶时装之都”的美誉;

放眼世界求共赢,许继集团在“一带一路”上行稳致远,东南亚、非洲甚至西欧、北美的电网,都留下了“许继智造”的烙印……

“打开世界地图找市场”的许昌人,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让“德国质量”嫁接“许昌速度”,在开放合作中一次次演绎精彩。

数据显示:2022年,许昌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59.5亿元,其中出口额达到219.5亿元,居全省第2位。

常住人口居全省第12位、土地面积居全省第13位的许昌,何以成为全省排名第2的出口强市?该市打造开放强市的“密码”何在?

机遇之门——唯有大开放,才有大发展

2月23日,全省首家德国独资工厂——百菲萨环保科技(河南)有限公司竣工投产仪式在长葛循环经济产业园举行。

“我们采用德国威尔兹回转窑生产工艺和配套设备,进行集成创新,可以把电炉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吃干榨净’,而且不产生任何形式的二次污染。”不远万里从德国赶来的百菲萨集团董事长哈维尔·莫林纳表示,企业每年将回收处理11万吨电炉炼钢除尘灰,从中可提炼出4万吨氧化锌,相当于建了一座可循环的“宝矿”。

“长葛循环经济产业园每年回收、加工各种废旧金属超400万吨,有了百菲萨环保技术的‘加持’,园区将进一步拉长再生金属加工产业链条,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长葛循环经济产业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张书强说。

唯有大开放,才有大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开放强省。

在许昌市第八次党代会上,许昌市委书记史根治指出: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形成对外开放新优势,加快建设开放强市。

坚定不移走好开放之路,让许昌张开了腾飞的翅膀。

——这组数据,让人惊喜。许昌创造性开展对德合作,累计签约优质项目139个,落地项目70个,签约项目和落地项目数量均居全省第1位,全省唯一的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花落莲城。

——这组数据,让人振奋。自2016年以来,许昌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发力,累计实现进出口额977.9亿元,成为全省排名第2的出口强市,获评全省对外开放先进省辖市。

——这组数据,让人赞叹。许昌的贸易伙伴遍布六大洲,产品出口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跨境电商平台上,每10顶假发中有6顶来自许昌。

开放兴,许昌兴。

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加快构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机遇与挑战并存,开放的许昌如何再创辉煌?

“面对新的‘发展之问’,我们必须精准定位,实现内外要素资源大整合,打造人才汇集、要素汇聚的开放新高地。”史根治说,许昌要以更加宽广的思维眼界谋划开放新思路,以更加精准的对策措施构筑开放新格局,以更加高效的体制机制争创开放新优势。

转型之路——以“德国质量”对接“许昌速度”

一面是环境资源约束趋紧,一面是不锈钢产品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发展的路该如何走?这一度是河南晟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庞国伟苦苦思索的问题。

如今,庞国伟的问题已迎刃而解:通过与德国公司的技术合作,引入了全省首条不锈钢六连冷轧生产线,企业走上提质升级之路。

2月27日,在晟丰公司120米长的不锈钢六连冷轧生产线上,看不到工人繁忙作业的景象,从开卷、上料到轧制、成型,全都由电脑智能控制。“这条生产线采用了德国西马克技术,以前需要100多人流水作业,现在两三个人就能轻松操控。”庞国伟说。

德国与许昌,相隔万里,却在相互合作中日益增强了“互引力”、织密了“联络网”。

2016年以来,许昌市先后组织17次赴德招商推介活动,150多家许昌企业赴德国对接交流。德国黑森州经济部、北威州投资促进署北京代表处等机构以及德国史太白、瑞士迅达、法国圣戈班、瑞典米格勒萨等60余家企业70余次来到许昌考察对接。

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是全国第8个、全省首个获批的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在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首批4个国际合作园区中,中德(许昌)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入选,成为全省唯一通过认定的以德国(欧洲)为主要合作方向的国际合作产业园区。

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的中德(许昌)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包括中德(欧)再生金属生态城、建安区产业园、中原电气谷东拓区、许昌保税物流中心等6大片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产业。

如今,中德(许昌)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已经成为许昌对德合作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目前已落户德国百菲萨、德国欧绿保、瑞士迅达等众多全球知名企业,累计吸引外资4.09亿美元。

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许昌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并购和全球布局,20余家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设立境外企业(代表处)40家,对外投资中方协议额累计达3亿美元。

共赢之旅——提速扩容上演连台好戏

“德国城”是许昌市对德合作的重点建设项目,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将建设各类楼宇14栋,集德国特色的商业、文化、餐饮美食于一体,着力为德国企业和人才提供德式生活配套服务。如今,该项目进展顺利,主体施工已完成,洽谈的德国品牌商户达20家。

自2016年许昌市启动中德合作首个项目以来,许昌市对德合作持续提速扩容,一出出“好戏”接连上演。

——搭建了合作平台。许昌市注重发挥平台辐射面广、带动作用强的特点,打造投资贸易、技术转移合作平台。许昌森尼瑞公司与全球最大技术转移机构之一——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合作,设立施坦贝斯(许昌)产学研公共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服务。

——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许昌市引进德国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理念,嫁接许昌再生金属、电力装备等先进制造产业,提升技术水平,助力转型升级,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提升了职业教育水平。许昌市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加强对接交流,提升职教水平;许昌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达姆斯塔特应用技术大学,许昌电气职业学院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在职业教育方面开展合作,定期组织研学交流活动。

——促进了对德贸易发展。许昌市不断开拓德国等欧洲市场,着力加强进口,实现双向贸易互动平衡。

——推动了友好城市合作。许昌市以经贸合作为纽带,增强互动交流,推进与德国友好城市在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国际交往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合作共赢,蓄势谋远。目前,许昌对德合作落地项目达到70个,数量稳居全省首位,双方合作领域逐渐由经贸拓展至科教、文化、城市建设、健康养老等多个方面,“人文相亲”让深化合作有了更强黏合度。

政策之助——中原腹地成为开放前沿

打开家门,迎进客人,如何才能留住客人?

作为全省对德合作的一张名片,德国百菲萨集团投资5000万美元的年处理11万吨电炉炼钢除尘灰项目落户长葛,从考察洽谈、证照办理到开工建设,仅用时220天,成为百菲萨在中国落地速度最快的项目。

“在招引项目的激烈竞争中,单纯的优惠政策对外商的吸引力已不是很大,外商更看重的是投资环境。”在许昌的决策者看来,虽然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更要清醒地看到,许昌在开放理念、规模上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有招商模式单一、出口产品结构不优等结构性瓶颈亟待破解。

更高水平的开放,是许昌奋进的方向。

——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工程紧抓不放,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确保营商环境始终保持全省前列。

——持续深化对德合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德国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合作,加快中德(许昌)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中德合作典范。

——不断提升招商质效。与时俱进创新开放招商方式,动态完善重点产业链图谱和招商路线图,推行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招商新模式、新机制,推动招商引资向高端化提升。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