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传播到中国,始于唐朝。公元635年,一支被当时正统教会列为异端的聂斯多略派(景教),经丝绸之路,由波斯进入唐朝的长安城,受到了唐太宗的热情接待,并恩准落脚长安,宣传圣教教义,吸收信徒,建立教堂多所。不幸的是,850年唐武宗灭佛,景教(聂斯多略派)受到殃及,归于湮灭。
正统天主教来华的最早记载,是在元朝。元太祖率蒙古大军向西征战,打通了与欧洲的通商渠道。因元朝统治者对宗教信仰采取宽容政策,使天主教传教士和教友能进入中原。不久,马可波罗父子,由威尼斯辗转来中国经商,得元世祖赏识,元世祖因此认识天主教。旨令马可波罗回欧洲请百位传教士来中国服务。后经教廷派遣,数批传教士先后来中国。1294年,罗马教廷派意大利方济各会孟高维诺为北京教区第一任主教。
依据《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1928年上海土山湾徐家汇圣教杂志136页)记述:“元室鼎盛,造成古往今来绝大之帝国,沟通欧亚交通之大道,天主公教遂乘此交通之便,东来传教,盛及一时……当时蒙古王公,以及庶人,信奉天主公教者,为数甚多。且居于‘河套’地带者,亦复不少。惟只靠史书之残缺记述,姑难拟定其当在现今之某城某邑也。迨元朝国运改替,此辈蒙古教友,岂相率他徒,而不知所向欤?抑因无司铎之训导,而忘公教之真传耶?不能断定。无论如何,不久内蒙地区的天主教,已经中断。”(内蒙古传教简史6页)
明末清初,天主教再次传入中国。此次传教先锋是耶稣会士利玛窦神父,及其同会兄弟。利到中国后即觐见明万历皇帝,送上自鸣钟等礼品表示友好,深得皇帝赏识,被恩准留居京城,便在宣武门南堂落脚居住。在他们的努力下,北京天主教会获得长足发展。
耶稣会在北京站稳脚后,自然很愿意向内地发展,尤其愿到蒙古地区拓展教务。据河北省西湾子(今河北省崇礼县)小修道院教授,比利时神父隆德理于1939年编著的《西湾子圣教源流》记载:公元1700年间,察哈尔西湾子有一个名叫张根宗者,他经常由张家口前往北京;他在北京“由耶稣会传教士巴多明神父手领洗入教,他进教后,劝化了同乡的人进教,不久后,(进教人多),西湾子就有了第一个小堂。”(圣教源流第3页)
西湾子,原名大东沟,由张家口出大境门沿沟溪向北走,便入大东沟,这道沟原是通往多伦的一条古道,沿沟两旁,山岭险峻,西湾子村以溪水抱村向西作湾而得名。全村背山面水,跨东西一条大路,路旁土屋瓦舍夹杂着几家商铺客店。全村几百户人家,大半隐处于山下七道沟壑中。居民穿土为窑,以为居室(即俗称住挨打窑)。行止交通虽不甚方便,但“冬暖夏凉”确是当日北京、宣化、华北一带外国传教士躲灾避难的绝好地方。但因神父缺乏,无法常驻西湾子。“公元1724年1月20日,清雍正皇帝,出谕禁止传教。1830年,京中禁教尤严,教士无匿迹地,赴蒙古西湾子居住,教友随之者殊夥。”(内蒙古传教简史7页)
“公元1800年以前,西湾子有公教信友已经一百多年了,他们由北京耶稣会的神父来给他们举行弥撒,施行圣事,或是西湾子的教友自己到北京去领圣事。这个堂区的圣事没有中断,并且还有一块义冢。这实在得感谢耶稣会的神父,即使在教难时期,他们仍不辞辛劳艰险继续为西湾子服务;也为日后的遣使会开创了众多热忱教友的良好基础。”(圣教源流15页)
1785年法国的遣使会的神父们奉教廷的命来到北京,接替耶稣会士的传教使命。遣使会初来因人数不多,又不能自由地在中国传教,他们认为在北京也不安全,因此派遣神父到张家口外西湾子去传教。这也是内蒙地区尤其是西湾子,得天独厚,因政府仇教的原故,神父们不能住在北京,而逃难到西湾子,使西湾子形成塞外教会的发祥地内蒙地区传教的大本营。
遣使会神父人数不多,但每人都干劲十足。在各处禁教的环境中,应巡行的传教地,却非常辽阔,东起热河、赤峰,西至归绥、三盛公,经常往来穿梭于苦力图、松树嘴子、西湾子、二十三号、大抢盘、公沟堰、归化城、三盛公之间。所有建树:除了给西湾子村修建了一所富丽堂皇的美丽圣堂外,又在西湾子修造了一所修道院。遣使会创办修道院,目的不是为给本地培育神职人员,而是为在中国发展遣使会。因此他们的修道生一开始就受遣使会修会的训育,然后即发愿参加遣使会。晋铎与否都是会士,故此在他们调离内蒙时,连神父带修道院及修士一齐离开了内蒙古。“遣使会发行的刊物上记述了他们退出蒙古的原因:‘因为皇帝颁行了谕令,给与人民奉教的自由(1861年),而且在北京教区有很多的人进教,因此遣使会总会长便请求宗座,将蒙古教区转让给其他的传教士。罗马传信部于是将蒙古教区委托给刚成立于比利时的圣母圣心会,该会传教士即将来到这个非常好的教区了。’”(圣教源流42页)
1865年12月6日,圣母圣心会会祖南怀仁(南怀义)神父率领韩默理、司维业、郎化民三神父和一位林修士共五人,同时到了西湾子。由遣使会白代权手接收了内蒙古传教事务。当时教区教友有2700余人,散居在26个村庄,西湾子本村有教友千余人。同时,南怀仁即任本区副主教。南怀仁副主教接任二年,因伤寒症逝于1868年2月,死年仅45岁。继由司牧灵接任为副主教。1869年司牧灵神父被召回国,由韩默理代理教务(内蒙古传教简史12页)1871年罗马教廷委任巴耆贤神父为副主教;1874年10月24日教廷委任巴副主教为蒙古教区正权主教。
1883年,巴耆贤主教,请得罗马教廷批准,将内蒙教区划分为三个教区。即(一)东蒙古教区,(即后来的热河,赤峰教区),主教是吕继贤,主教座堂设在松树咀子。(二)中蒙古教区,(即以后的西湾子,集宁教区)主教巴耆贤,主教座堂设在西湾子。(三)西南蒙古教区(即以后的绥远,宁夏教区)主教德玉明,主教座堂设于三盛公(今磴口县)。
1922年,罗马教廷为了适应国家行政地区的划分,决定改东蒙古教区为热河教区;改中蒙古教区为察哈尔教区;改西南蒙古教区为两个教区:以包头为界,包头以西为宁夏教区;包头以东,包括四子王旗,归化城区,为绥远教区。
由于天主教在中国不断的迅速发展,1922年,罗马教廷比约十一世派遣了刚恒毅大主教为“宗座驻华代表”,前来中国,指导中国全国教务。刚主教到中国后,立即巡行各地,视查教务,了解情况,准备召开全国主教会议。重点强调中国教会应有统一思想、统一规划,统一行动,并督促外国传教士,培养中国神职人员,逐步完成中国教会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治理的过程。
经过二年的充分准备,1924年5月在上海刚恒毅召开了中国天主教史上第一次主教会议,出席会议的有42位主教,5位监牧和苦修会会长,13位传教区代表,各修会代表24名以及中国神职人员多名。
参加上海全国主教会议的察哈尔(西湾子)教区的代表,有兰克复主教,石德懋会长,和箸“邪正理考”的张雅各伯神父。上海主教会议,以及“教宗颁发给国籍神职的谕令,在中蒙古教区,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兰主教那时所属的教友有五万多人,国籍神父有数十位,因此请示宗座在本教区内划出一个国籍神父的教区。”(圣教源流75页)为做好准备,1926年,兰主教将教区的多数国籍神父(21位)派遣到西区(集宁),而将圣母圣心会的神父,多数调到东区(西湾子一带)。1927年调派西湾子本堂刘明德神父(兴和窑子沟人)为主教代牧,全权治理西区教务。两年后,1929年2月2日,传信部发表文诰成立集宁国籍教区,并任命罗马传信大学汉语教授张智良神父为集宁教区主教。同年,张主教于8月24日由传信部部长王老松枢机主教亲自祝圣。
张智良主教,热河承德市松树咀子人,圣名厄娃利思德,生于1887年,于1917年晋铎。1929年在罗马晋牧。“他是一位习于虔诚祈祷的神父,学养非常好,蒙文、意文、法文都说得很流利,他有惊人的积极进取的态度。在1926年被召到罗马传信大学去讲授中国文学……在去罗马之前,他一直是艾步司主教的秘书。”(塞外传教史343页)
1865年12月6日圣母圣心会会祖南怀仁接收内蒙传教事务到1929年集宁教区成立,共64年,南接任二年后,于1868年2月离世了,但他的抱负由他的后继人给完成了。方济众主教“被任命为中蒙古代牧。”
1922年大同成立综合修道院以前,内蒙只有西湾子和热河两个修道院。1922年吕登岸会长向罗马教廷申请,建立内蒙古综合修院,使内蒙古修院的修生综合集中在一座修院读神哲学,并能提高教学质量。
1924年中国第一座综合修院落成,并正式开学,学历依照圣教法典规定哲学二年,神学四年。据1935年调查统计:大同神学院共有修生77人,人数上仅次于北京修院(86名),1937年将修院哲学部另设于归绥旧城,并将原学年制二年改为三年制。1946年8月大同修道院毁于战乱,遂将修生转移归绥哲学院。
大同修道院建立短短的十多年,前后为内蒙各教区培育了二百多位神父,致使在短时期内内蒙能出现两个国籍教区:集宁教区和赤峰教区。
1929年集宁教区成立时,西湾子教区圣母圣心给培育并移交了虔诚的教民21000人,虔诚的司铎21位和60多位大小修生。(塞外传史343页)
“天主教传入内蒙以来,外国传教士,一贯就在乡村和山陵地区购地建堂,长期居住。他们认为大城市不如小乡村好传教。”(内蒙古传教简史31页)巴耆贤主教在内蒙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大好传教门路:以土地传教。他们先由蒙古王爷或放地商人购买大片土地,然后将开地消息广传四方,使山西、河北一带无业人民,闻讯而来。惟一条件就是信教,只要入教,就可耕种教堂土地,倘使没有耕畜、农具,教堂可以支助;倘使没有籽种或口粮,教堂供应,秋后收获后偿还。如此优厚条件,因此每年招徕不少的农民,发展不少教友。
至于土地之广袤,《边疆公教社会事业》有这样的记载:“内蒙教区从中蒙古讲理起,一直往西,很早以来,就大片大片地购置了土地,例如察哈尔教区于:
1888年,在平定堡(今河北康保县)购买了土地156顷。
1869年,在南壕堑(今河北尚义县)购买了土地102顷。
1885年,在香火地(今凉城县)购买了土地150顷。
1869年,在七苏木(今玫瑰营子)购买了土地500顷。
1880年,在绥远教区,廿四顷地购买了土地100顷。
1880年,在绥远教区,三盛公(磴口县)购买了土地60顷。(内蒙古传教简史44页)
圣母圣心会移交给集宁教区的大片土地,确实是赠与集宁教区的绝大财富,使得集宁教区,在保教护教方面有了保障。在1929年移交教产时,玫瑰营,乃至教区所属各大小堂区,都有大片土地,除供应本堂区的自养外,又有资助教区及玫瑰营团体:男女教会学校、修道院、修女院、婴孩院、残疾人院、总堂,每天五百余人的口粮和各项开支。
磨子山朝圣地位于玫瑰营北八公里的一座普通的小山丘,但每年八月二日,总有四面八方,数以万计的人,不辞辛苦,熙熙攘攘,前来朝圣:有求恩的,有谢恩的,有许愿的,有还愿的,给一座普通的山丘注上了神秘的氛围,形成全国乃至全世闻名的圣母朝圣地。
至于磨子山圣地成圣的缘由,众说纷纭,磨子山的由来,是由于从1897年中蒙古教区主教巴耆贤派迁刘拯灵神父为玫瑰营本堂,刘神父就在那里放地传教,(塞外传教史185页)继任刘拯灵神父的是凤各德神父,再就是陶维新神父,他们都是比利时国人。比利时是教友国家,在他们的家乡,多有朝拜圣母的圣地,而且多在有河流的山丘地带。七苏木既成了教友滩,集宁教区的中枢。因此他们想找一个朝拜圣母的最佳地方,磨子山的水泉、山丘,吸引他们选中为朝拜圣母的圣地。先是他们带领玫瑰营以及附近教友每年不定期的去朝拜圣母,久而久之,邻近磨子山的教友为了求恩、谢恩、许愿、还愿,也多去磨子山朝拜圣母,后来为了统一参拜,就选定了八月二号圣母玻俊古拉占礼为共同朝圣日。
起初教友们在山上选择一块比较平坦的地面,在略高处摆一张圣母像,教友们跪在那里朝拜圣母。继而逐年朝圣的人多了,人们又将那块土地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