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许昌 > 百姓生活 > 正文

许昌碾上村寇氏溯源及其他

发布日期:2023/4/23 13:59:22 浏览:95

来源时间为:2022-04-30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文章

总阅读

评论

1

许昌碾上村寇氏溯源及其他

2022-04-3009:10

来源:

原标题:许昌碾上村寇氏溯源及其他

许昌碾上村寇氏溯源及其他

【周末,跟着老梁逛许昌】

第236站:碾上村

许昌碾上村寇氏溯源及其他

文·图‖梁耀国

受河南三兵律师事务所寇伟刚律师之邀,下午三点整,我准时赶到工农路南段、寇律师开的寇家酒行。我进去时,刘建益老师先我一步已到。老友相见格外亲,免不了寒暄叙旧一番,恰在这时,寇律师满头大汗地冲了进来。

寇律师邀我们来的主要目的,一是查证碾上村村名的由来,二是查证碾上村寇姓从哪儿迁居于此。故寇律师一进屋,就把他费尽周折收集而来的《寇氏家谱》、《许昌文史》、《许昌晨报》等资料,悉数摊在我们面前。(想看看上一站老梁逛了哪儿?欢迎点击以下链接:许昌刘铁庄啥起源?红色村庄的“一门两烈士”)

寇律师1991年入伍,1994年从武警曲靖支队退伍。为了实现自己的律师梦,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取得梦寐以求的司法资格证书,随后,与人合伙成立河南三兵律师事务所。

经过多年打拼,三兵律师事务所靠诚信和热情,不仅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而且也创出了自己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寇律师本人被聘为多家单位的法律顾问,并荣获许昌市优秀退伍军人。2020年5月18日,《许昌日报》第一版以《从军人到律师的华丽转身》为题,作了深入细致的报道。

寇律师忙完案件,回到办公桌前,呷了口茶水,徐徐给我们讲起他近些年来通过持续寻访研究寇氏族谱文化,进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图:寇律师收集的《许昌文史》。

族谱的遗失,使得碾上村的寇姓族群无法确切知道他们何时迁居于此。为了弄个明白,寇律师不辞辛苦,在搜集相关文史资料,与周边几个寇姓村庄加强联系的同时,以全国寇氏宗亲会为纽带,先后跑到新密、临颍、舞阳,甚至福建等地,查家谱,找祖碑,查漏补缺,相互印证。

随着这项工作有条不紊的推进,碾上村这支寇姓确认为寇准的后裔,并视其为自己的先祖。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为相先后事奉宋太宗、宋真宗二位皇帝,被民间誉为“双天官”。皇佑四年,宋仁宗谥其“忠愍”,复爵“莱国公”,故后人称他称“寇忠愍”或“寇莱公”。

寇准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忠臣之一,应该是从豫剧《寇准背靴》里被许昌人所熟知的。其实,他的诗也很出名,如“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萧萧远树疏村外,一半秋山带夕阳”等佳句,清丽婉约,情景交融。他的300多首诗作均收入《寇莱公集》、《寇忠愍公诗集》中。

《许昌地名志》载,寇家巷就是寇准的十一世孙寇一元始建的。

据陕西寇安民续谱序言中所载:

一元公祖籍陕西三原县相礼村人,乃莱公十一世孙也。宋末举孝廉,初仕苏州刺史,后迁升许昌。因金兵扰乱,守职寿终。四子未归故里,皆于许南下户为民。至明末自慎公迁居临颍西纣城镇,按谱叙世,乃一元公二十世孙也。

下图:陕西寇安民续谱序言影印件。

撰写续谱序言的寇安民,乃寇自慎后裔。寇自慎,乃寇一元的后裔。寇一元,乃寇准的后裔。

寇一元赴许昌为官之后,在今寇家巷置地建府邸。商人再有钱,建起的宅院只能称大院,而官员家的宅院,方可称府。因这条约150米长的小巷里数寇府排场,所以得名寇家巷。

从以上序言中得知,寇一元升迁许昌任上,为抵御金兵南下扰乱,“守职寿终”。四个儿子在他死后,没有回归故里,而是落户于许昌城南。(欲欣赏梁耀国老师写的其它佳作,欢迎点击以下链接:1.抢来的皇后:神兽护佑,长眠禹州;2.将军之后,曾沦落到靠打柴卖柴为生)

《寇氏家谱》中,有几页老家谱影印件,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

祖自化公下葬颍西纣城,子孙繁衍,户口日增,有列国学者,有名登官籍者,恪守先范,世泽犹绵绵也。但户族人繁盛矣,念贻谋之宜,守懼(同惧)宗派之莫辨。反今不为谱以纪之,则数世之后,一脉之传,不且同一,茫昧乎哉!因序其事,纪于谱后,有能继述者,累为补修,以诏后世,使子子孙孙按谱稽字,皆可了若指掌,以垂无穷,则予之厚望也。

通过上述两段文字不难看出,文中提到的自化公、自慎公,应为亲兄弟。另外,也不惜笔墨,将续谱的重要性作了阐述和分析。

下图:《寇氏家谱》影印件。

听老辈人口口相传,说寇家巷寇府的寇家花园,就在碾上村,面积达200顷。寇姓移居于碾上,由于寇家巷寇姓族人人丁兴旺,在那里住不下,开枝散叶,一部分搬到了这里。现如今,碾上村寇姓族人繁衍多达600余口。

之后,寇律师把我们领到碾上村,在寇金矛开的中医诊所里,与寇金矛、寇新华二位先生进行了畅谈。

近古稀之年的寇金矛先生,1971年接村民兵营长,1972年当村革委会副主任,1974年由郊区公社推荐上大学,毕业后分入许昌卫校,任中医副主任医师。退休后,发挥余热和专长,在自己家里开了这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极大方便了左邻右舍看病就医。

与寇金矛年龄相仿的寇新华先生,年轻时曾参加过自卫反击战,退伍后先后任生产队、大队干部,直至退休,他对碾上村的情况也是了如指掌。

通过二位先生的讲解,让我们对碾上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许昌人都听说过,碾上曾是曹操的碾米场。但神碾“一斗谷子出一斗米”的传说,听说过的人不多。一斗谷子用石碾碾过之后,去去谷糠,绝对出不了一斗米,理论上是不成立的。俗话说:万事不求半诚心。心诚了,啥奇迹都有可能出现。我们分析,之所以一斗谷子能出一斗米,是因为每次碾谷子的时候,碾盘缝里都会留一些,下次再碾,扫出来正好凑够一斗。后来,贪心之人把碾盘掀起,里外扫得干干净净,结果把米神饿死,就再也不显灵了。照此推断,我们碾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

下图:寇金矛先生坐诊。

我俩属国字辈,伟刚属永字辈。论辈分,伟刚应该喊我们爷。碾上村共有七个队,一队绝大部分姓寇,所以也叫寇家门儿。除此之外,三队也有几户姓寇的。伟刚算是一队的,我们算是三队的。

老辈流传说,碾上这支姓寇的,是从寇家巷分出来的。大概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寇金矛先生和朋友去北关办事,路过北城门外的护城河,下河洗手时,看到河边倒了块石碑,上写“寇府”二字,以此推测破四旧期间,该碑应该是从寇家巷拉来扔到了这里。

向阳路南段老四高院内,过去有座直径十多米、高约三四米的大冢子,传说是曹操的衣冠冢。曹操死后,四门出殡,一支队伍从西城门出来后,把他葬在了碾上。四队建砖窑时,在青石板上挖出来一把宝剑,剑身上粘满了泥,有人拿手一抠,结果剑可粉了,不然的话,说不定还是个稀世之宝呢。

以前有“不立庙,不立村,不立家”之说,换句话说,先有庙,才扎村安家。西边村小学的位置,过去是座大庙,庙名记不住了。庙里不少石碑修学校操场时,都垫进了坑里。剩下一块大碑,长有两米,宽有一米,放倒后,用砖支起来,学生当兵乓球台使,我们都在上面打过球。

六几年,碾上小学是许昌城西半部少有的几所小学,樊沟、孙庄、马庄、董庄、吴庄、小王庄,甚至东风桥房产处家属院的小孩都跑来上学,一个年级两个班,在当时来说规模挺大的。

下图:碾上小学。

五一路修成以后,碾上变成了许昌工业区的一部分,电厂、轻机厂、一橡胶、一内燃、一塑料、铝厂、玻璃厂、造纸厂等等,都建在我们的地盘上。这些厂占了我们的地,就要招我们的占地工,碾上村村民那时间骑的是双头马,既在工厂拿工资,又参与集体分红,两边叨食,村民的日子都过得可滋润。

碾上变成都市村庄以后,每个队都有自己的门面房,仅租金收入,每年达上百万。基于此,六十岁以上的村民,除了拿退休工资外,一月再拿几千块的分红。寇新华先生以自己为例,他的退休工资两三千,参与分红两三千,再加上参加自卫反击战七八百块钱的补助,每月拿到手的钱五六千。

听到这里,我和刘老师都羡慕不已。

去往寇氏祖坟的路上,寇金矛先生指着一处院落说,这里曾经是他家的寇家大院,大门朝北开,进了门楼,是东西厢房,中间是过厅。过了过厅,才是正屋。正屋后面是磨坊和牲口屋。

下图:寇氏祖茔碑前。

解放后,寇家大院被政府收走,改成许昌县医院。县医院搬走后,给解放军通讯部当过仓库,还给五七干校当过宿舍。记得从北京下来改造的部队高干,天天扛着铁锹,到火车站西货场干活。再往后,约四五亩大的院子因是军产,不好处置,一直空闲至今。

说话间,我们来到寇氏祖茔地。

二位先生说以前坟地几亩大,随着土地主贵,绝大部分坟头平了,仅剩下西边的一小部分。为感念先祖,告示后人,今年3月26日,由寇建成、寇金矛、寇新华、寇伟刚等族人,发起捐款,勒石刊碑,在祖茔地树起“寇氏祖茔”碑。两侧立柱上的对联是:莱公恩德;荫庇子孙。碑背后则是《许昌碾上寇氏祖茔碑记》:

南宋末年,先祖寇准十一世孙寇一元,自陕西三原县相里(应为礼)村举孝廉,初仕苏州刺史,后迁升许昌。金兵扰乱,守职寿终。四子未归故里,皆于许西南下户为民,繁衍生息,渐至昌盛,后裔已逾万人。碾上寇氏始祖生四子,分为四门。赖先祖福荫,至今已繁衍十四代,六百余人。为感念先祖恩德,特立碑纪之。

寇金矛先生进一步补充解释说,姓寇的人死了以后,都是头朝东北,脚蹬西南,至于为啥这样埋,没人能说清楚。由于东北为上,西南为下,石碑自然立在了茔地的西南角。

听到这里,我越发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叹服。

下图:寇伟刚先生讲解碑记内容。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