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许昌 > 旅游景点 > 正文

曹操的战略设计竟然完全“抄袭”袁绍!为什么一个称霸,一个却一败涂地?

发布日期:2023/8/1 12:08:18 浏览:85

沮授劝他:

“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附,以此争锋,谁能敌之?”

袁绍大喜,满口答应。

可惜的是,其实他只接受了部分意见,也就是“合四州之地”的部分,另外几点非常关键的他都无视了:一是“迎大驾”,二是“收英才”,三是“还洛邑”。而这几点,曹操恰恰俱备。这也就是同一个战略下,袁氏失败而曹氏功成的本质原因。

沮授在三国史上声名不显,主要是因跟随袁绍早早败死所致。曹操杀沮授前曾叹道,“孤早相得(沮授),天下不足虑”。后世评价此人与荀彧、诸葛亮一样,都是三国时第一流的智慧人物。袁绍连沮授这样的大才都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才干,在迎汉帝、立储君、战官渡等一系列关键决策中,一再弃用、无视其建议,最后凄凄惨惨收场,何怪他人也!

纵观历代乱世割据之大势,如果想以割据河北为基础南向争天下,保证生存的最低条件是同时据有青、徐,才能同占有中原河洛、关中之地的对手长期相持,因为如此将能对中原形成东、北两面夹击之势。这也就是为什么曹操在公元200年一月官渡大战前夕,不惜巨大风险定要亲自领军回师徐州解决刘备。其实曹操这一操作相当凶险,只是当时袁氏内部意见纷杂,多谋而少断,再加上刘备此时实在是不经打,才给了曹操这个死里逃生的机会。曹操战略眼光之毒可知矣!

(图为汉末天下区划示意,从中可见同时据有青徐是占据河北的割据政权赖以保证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

曹操在官渡战前,已经占据中原豫、兖、青、徐四州及关中。前面也提到,这样的战略态势事实上是将河北关门封印了。即使没有官渡之战,假以时日,相对优势将持续扩大,吞并河北袁绍也是迟早的事。

5

曹魏邺城:霸业之基,后世之范

事实上,曹操官渡大胜后,对于到底是继续北上还是南下的战略决策上,一直都是犹豫的。北上担忧的是袁绍虽败,但实力仍在,怕不敌;南下的隐患是曹魏几乎还没有水军,这在与刘表对决时是明显的缺陷,怕不胜。

最终给出战略性建议,坚定曹操北上平定河朔决心的关键人物,正是大名鼎鼎的颍川荀彧与荀攸。

201年九月官渡大胜后,曹操回师许都,欲南下荆州,其想法是想乘大败袁绍的间隙,击讨“软柿子”刘表。

荀彧劝阻说,应当趁袁绍新败赶紧收拾了他,否则南进可能被其背后突袭反击:

“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乘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

曹操深为认同。

两年之后,曹操因攻袁受阻,再次欲南征刘表。

荀攸又反对道,刘表没有威胁,应趁袁氏子弟内乱速战速决:

“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间,其无四方志可知矣。今袁氏兄弟……势不两全,乱而取之,天下定矣。”

曹操再次被说服。于是回师北上,这才有了204年攻克邺都。

自此,曹操将彻底扫除袁氏势力并清除幽、并、青割据势力作为第一优先级,按照原本属于袁绍的战略“剧本”,开始逐一清理:

“建安十年(205)正月,斩袁谭;……八月征幽州,斩赵犊;……建安十一年正月,西征并州高干;……十二年三月,北征三郡乌丸,灭蹋顿单于;……辽东太守公孙康斩袁尚、袁熙首级归顺。”

从公元190年参与诸侯共讨董卓算起,曹操历时18年,于208年初最终完成了北方一统。

自公元204年拿下邺城,营造邺城(指邺北城,邺南城是三百多年后东魏时修建的)就成为了曹操毕生的事业。

曹魏邺城的营建开创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尤其是都城营建的新规制。后世隋唐长安城、北宋汴京、元大都、明清紫禁城甚至日本多座古都都是沿袭曹魏邺城的模式。其主要特征有:摆脱秦汉都城缺少整体规划的形制,再次回归中轴线和对称布局;宫城,外城双重结构;宫城、官署与居民生活区进行区位分隔,形成棋盘形封闭式布局。

这种都城营建理念,实是来自《周礼·考工记》,要求城市依天圆地方而设置为方形,每边城墙长九里,开三门,城内纵横道路九横九竖,大街宽度设置为可同时走九辆马车,左建太庙右立社稷坛,前为朝廷处所,后为市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秦汉时期由于经过战国数百年的战乱,礼崩乐坏,秦都咸阳与西汉长安都未有能够进行系统的规划。官署、民居、商业区等布局杂乱,缺少中轴线,宫城大多建于自然地势制高点上且分散排布,比如汉长乐宫与未央宫就平行排列。

(图为汉长安城平面图)

直至曹魏,在整理了内部混乱的形势之后,都城设计理念终于可以回归《周礼》的经典格局。

曹魏邺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外城总计七座城门,南三北二东西各一。东部建春门与西部金明门以一条东西贯通的大道将邺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中心为宫城区,西为苑囿(铜雀园),东为戚里(权贵所居)。南部为下级官署衙门、市场及居民区。宫殿区从南到北占据城市中轴线,从南城门中阳门至止车门,再至宫城正门端门,后立钟楼鼓楼,其后为文昌殿。文昌殿为“天子朝会宾客,享群臣,正大礼之殿”,即外朝正殿。文昌殿东的听政殿做为相府,是常朝、日朝处。两殿后即为后宫。西晋左思著名的三都赋中的魏都赋,说的就是邺城的恢弘状貌。

(图为曹魏邺城平面图)

邺城最著名的建筑群,就是作为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背景的三台,即在铜雀园西侧以城墙为基础修筑的铜雀台(208年修)、金虎台(210年修)、冰井台(214年修)。铜雀台高十丈,屋百间;金虎台高八丈,屋一百四十间;冰井台高八丈,置冰室,内有十五丈深井数眼。

当然,三台并非为“锁二乔”而建,其中储有大量战时军用物资,并以可收放式浮桥阁道相连。铜雀台建成后,曹操即邀众人齐至游赏,命诸子以铜雀台作赋。曹植所作《铜雀台赋》为汉赋中的经典名篇,曰: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果园之滋荣。”

曹丕作《登台赋序》,曰:

“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严以承天,步逍遥以容与,聊游目于西山。”

后世历代均多次修缮三台,为邺城建筑史上一奇观。同时为保障城市用水供应,引漳水经暗道由铜雀台下入城横穿而出。

曹魏经营邺都,当然不仅是为了一个都城规制,都邺的十六年间,德政清明,轻徭薄赋,大力屯田,使河北一代迅速恢复并成为曹魏的大后方。曹魏中军主力也一直驻扎于邺,208年起征刘表、战赤壁、攻汉中、据孙权均是从这里出发,战事结束后再回归此地。

曹氏父子两代人,正是凭据邺城,文武并举,广揽天下豪杰,终成帝业。

6

邺都很好,但洛阳必须回

至此,沮授当年的战略计划只剩下最后一步——“还都洛邑”。到公元219年,曹操也的确如此推进了,十月至洛阳,亲自开始执行这次迁都行动。可惜的是曹操于公元220年正月就去世了。文帝曹丕继承乃父遗志,同年改元“黄初”,正式迁都洛阳代汉自立。邺城作为魏都的历史使命就此落幕。

(图为黄初元年即公元220年三国鼎立形势)

花了大力气修了一座堪称完美的邺都,就为了三十年前沮授安排的步骤弃邺迁洛?这是教条吗?

当然不是,迁都洛阳是曹魏必须的选择。

因为此时之局面与此前大不相同,华北经曹魏十数年治理之功,统治已经非常稳固,如果此时仍定都邺城,曹魏中军转战各处,时间和经济成本都是巨大的。

迁都后,曹魏中军驻扎洛阳,相比都邺城时,可省去跨越黄河天险的繁琐,以及直接减少约400公里的行军路程。在古代这大约是20天至1个月的转进时间。兵贵神速!

由此,曹魏建立了完善的国防战略体系:

在西线,凭借长安与蜀汉长期对垒。后世诸葛丞相历次北伐,皆铩羽而归,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曹魏中军居洛阳,出援长安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

江汉一线,据守荆州,压制吴、蜀,河南重镇宛城可作为洛阳与荆州间的前线补给基地。

江淮一线,曹魏占寿春,此地与襄阳一样,是冷兵器时代南北争锋的棋眼所在。谁握有寿春,谁就占据战略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

故都许昌,成为曹魏的“粮仓”,可作为寿春的前线补给基地。事实上,在定都洛阳后,曹丕、曹芳等历任魏帝均多次巡幸许都。许都作为军事基地的重要性再次体现。

(图为三国时期的天下“棋眼”——寿春与襄阳)

如此的排布下,曹魏最终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从许至邺,再至洛,曹魏的两次迁都,皆是根据时事进展情况,适时作出的战略调整。其整体奉行的正是当年沮授前瞻性提出的战略思路。可以说,曹魏完整系统地按照该规划实现了其一统北方,代汉自立的目标。虽然曹魏最终只是昙花一现般,仅历四十五载即被司马氏所取代,其强势崛起仍可称作是汉末的一次完美逆袭!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文_张磊编辑_黄俊峰瞭望智库

本文系与王正兴合作作品。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这才是战争微信ID:xiaoxiongchumo123

原标题:曹操的战略设计竟然完全“抄袭”袁绍!为什么一个称霸,一个却一败涂地?

上一页  [1] [2] 

最新旅游景点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