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许昌 > 资讯杂谈 > 正文

抗战老兵时隔68年再相见许昌战役中被打散

发布日期:2016/6/22 2:49:03 浏览:526

常守财,生于1926年,山阳县南宽坪镇下坪村人。1937年被国民党拉壮丁带走,编入骑兵第七师炮兵连,参加了抗击日军的石家庄战役。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战役,获得二等功3次,三等功10余次。

2月24日,农历正月初六。在山阳县城北新街,90岁的老兵常守财在大儿子的店铺外安详地坐着。“刘志福来了。”大儿子高兴地告诉父亲。常守财忽地转过身,看见不远处,刘志福正拄着拐杖缓缓地向这边走来。常老坐不住了,慢慢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快步上前迎接。

68年弹指一挥间,沧海变桑田。自许昌战役中被打散后,两位乡党兼战友终于再次相见。这种人生的幸运和幸福,使得紧紧拥抱在一起的两位老人不禁老泪纵横,围观的人群也为这种温馨的场景而动容。

参加解放大西南战役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常守财所属的公安23团并入贺龙率领的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常守财任独立营炮兵连班长。

当时,四川还处在国民党的统治之下,并且被国民党作为顽抗到底的一块地盘。国民党部署重兵盘踞四川,四面八方驻守着以胡宗南为首的数十万军队,此外尚有地方保安部队和大批土杂武装。国民党政府企图依靠这些力量,依托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抵抗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以便争取时间,组建新军,伺机实施反攻。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根据全国的战局发展形势及盘踞在西南的敌军情况,对解放四川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部署。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二野战军西进川东,贺龙率领的第18兵团南下川北,两支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城拔寨,席卷大西南。然而初到四川,气候湿润多雨,战士忍饥挨饿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一连几天都挨饿,饿的时候就拔草根吃。有时老百姓洗萝卜时让你吃,你都不敢吃。”常老告诉记者,当时部队里的一个班长借了当地百姓的一根针,第二天天未明部队突然开拔时还没有还,考虑到百姓正在睡觉不能打扰,这位班长就用信封将那根针及一封道歉信寄给了那户百姓。讲到这里时,常老的眼睛透着亮光,“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不仅能吃苦能打仗,而且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不能随便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

1950年3月下旬和4月初,西昌战役胜利结束,四川及西康全境获得解放。常老清楚地记得,在解放四川的阅兵大会上,贺龙司令员大声地讲:“你们解放四川辛苦了。”激越的声音在每个战士的耳边回荡。

当年10月中旬,朝鲜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为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隶属于志愿军接兵团的常守财送了三茬志愿军后,负责照顾团首长的家属,并且担任文件传达班班长。据他回忆,1951年3月在四川中江县接收了一批兵员,其中就有黄继光。后来报纸上刊登了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后,他看到了黄继光的照片,记得黄继光刚刚入伍时,是他将背包、被褥等物品递给黄继光的。

而最令他记忆深刻的,是黄继光的母亲到部队慰问的情景。那天,“黄妈妈”带领以肖玉婷为团长的慰问团来到汶川县的部队驻地,在部队驻扎的草地上,“黄妈妈”为每个士兵佩戴了纪念奖章,并且剥一颗糖喂到士兵嘴里。“我们不知道她的真名,所以我们都称她为‘黄妈妈’。这个温馨的场面对我们这些士兵来说没齿难忘。”常老感动地说。

黑水战役受伤

1952年,国民党某部在川北战役战败之后,带着残兵败将逃进黑水,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加入他们的队伍,武装控制整个黑水一带,并由台湾直接空投部分特务和精锐武器及电台等,建立了所谓的“小台湾”。

为了端掉所谓的“小台湾”,1952年3月,贺龙司令员亲自坐阵成都指挥,从甘肃、西康、贵州、四川抽调4个师的野战军部队,四面包围攻打黑水。

黑水为藏语“措曲”意译,“措”为生铁之意,“曲”为水之意。因河流贯穿全境,河水呈黑色,故称黑水,是四川省的藏族和羌族人口集中县。黑水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3000多米,四周群山环绕,山峦起伏,坡陡谷深,河流湍急。

当时,常守财所属的贺龙部队第18兵团全力围剿活动于黑水地区的傅秉勋和川甘青边之马良匪部。由于西南地区崇山峻岭连绵不断,原始森林密布其间,石灰岩地形造就的奇异山洞众多,为据山为王者提供了优越的天然条件。据常老回忆,在一次剿匪正面战斗中,我军一个排被敌人包围在一个沙坝附近,敌人火力凶猛,营部为了解围营救,依靠附近的山头作为屏障,与敌人展开山头战。当时常守财是所属连队的一名八二炮、384野炮炮手,“在山里作战,落炮位置不好把握,炮要么偏左要么偏右,第三次才会命中。”常老说,在45度的范围内调整山地炮的角度,斜着打或竖着打,炮就落得远些,“降低1度多打25公尺,升1度就打近25公尺。”每次装填炮弹后,常守财就跑到土台前观察炮弹落点位置。敌人的炮弹有时把他眼前的土台炸得尘土飞扬,如雨的子弹嗖嗖地飞过头顶,将身后的密林树叶打得噼啪作响。有一次,他刚爬到土堆前,就被敌人的子弹穿过头皮,并且腹部中弹昏死战场。战斗结束后,常守财被一户路过的羌族人家救了。

在持续4个多月的黑水追剿作战中,由于粮食供应困难,部队经常吃不饱饭。当时吃的粮都是部队从西南军区用飞机空投下来的,常老说,“空中投下来的食物有大米、饼干、花生米、干笋,部队得到哪样吃哪样。我们得到的干笋多,没有锅煮,用露水浸湿放入嘴里嚼着吃。有时受风向影响,就投到敌军圈里了。不过,有时投的肉还是热的呢。”

经过1951年至1953年的清剿斗争,西南军区在四川、西康、云南、贵州地区共歼灭土匪20余万人,基本肃清了西南地区的土匪。

老兵的水文情怀

常守财在解放大西南战役中冲锋在前,不惧死亡,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中二等功3次,三等功10余次。

1957年,而立之年的常守财被上级组织批准转业,回到原籍商洛地区(今商洛市)山阳县工作。组织安排他到西照川当乡长,被他婉言谢绝了。“我一辈子没进过学堂,没文化,不识字,去了反而会添麻烦。”后来组织推荐他去地质队,他又把这个机会让给了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在部队上,我从未落过后,但是在工作上就得认理儿,能干的干,干不了的就让别人干。”

在他的要求下,组织安排他回到老家担任南宽坪生产队主任,后调到供销社当营销员。1959年去南宽坪水文站当船工员,一干就是20多年,直至1981年光荣退休。在后半生,常守财对水文工作有一种信念般的坚守。他对河道设施、雨量器等就像当年战士对枪一般的爱护,站上水文设施设备的养护、维修工作他一个人包揽了。当时水文站只有一条船,遇上雨天涨水,他就一个人掌舵,测流量、记数据,为下游的建设工地保驾护航。“监测水文环境就像开车一样,不能走神,特别是发洪水时,监测到的数据要及时准确地上报。”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正在住院的常老立即捐款500元,这也是当时镇上捐款最多的。得知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后,老人掩面而泣,因为那里曾是他战斗过的地方。

有一次,退休后的常老在街上散步时捡到一个钱包。打开一看,里面不仅有证件、发票,还有一大叠钞票。着急的常老拿着钱包到街道附近四处打听,希望尽快交到失主手里。两天之后,他终于将其交给了失主。

在2月24日的见面会上,社会爱心人士为常守财和刘志福两位老人分别送来了1000元慰问金和营养保健品。在这个激动温馨的时刻,二位老战友惺惺相惜,扺掌而谈,共同追忆那个属于他们的光荣岁月。后来,刘志福老人告诉记者,1937年从山阳拉走的136个壮丁中,仅有3人生还。“前两年另一个老战友陈世文去世了,就只剩我们两个人。在有生之年,时隔68年后,我们两个还能再相见,我已经很满足了,没有什么遗憾了。”老人高兴地笑了。

那些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记忆,或散落在一张张发黄的旧报纸、旧日记上,或定格在老人们的脑海里,或尘封在山间河谷的残垣断壁上,但历史需要记录,历史需要传承,让我们向这些逐渐老去的老兵敬礼,送上一声祝福吧。(作者:陈波)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