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许昌 > 资讯杂谈 > 正文

草鞋川军浴血沙场绵阳民众鼎力支援

发布日期:2016/7/31 4:07:23 浏览:443

绵阳-许昌

绵阳-许昌

绵阳-许昌

孙震,1892年出生于绵阳县城关镇(今涪城区)。其父孙芷卿为期望儿子成为德才兼备的后生,特以“德懋懋功”之意,取名定懋,字德操。青年时期的孙震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就读河北省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3年7月,孙中山兴兵讨伐袁世凯称帝,发动“二次革命”,孙震响应孙中山号召,回四川参加护国军讨袁战役,因屡建战功,升任护国军上校参谋、独立第二支队队长。在连年军阀混战中,1927年孙震升任川西北屯垦军副总司令兼21师师长,驻防绵阳12年,掌管绵阳及所属13县军政财文大权。为了拓展绵阳县城区建设,特令县长蒲殿钦组织建筑工匠,拆除城墙、炮楼、城垛的条石,组织工商户筹款,除修建川西北第一公园(现今人民公园)之外,还在城內(今成绵路)修建了大型石拱桥,成为绵阳连接川陕公路的必经通道。

□杨令勋

请缨抗战草鞋川军浴血沙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全国掀起抗日高潮。绵阳县虽然地处西南大后方,远离前线,但也遭日寇飞机多次骚扰、轰炸,害得百姓日不安食,夜不能眠。驻守绵阳12年的孙震,国难当头,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出川北上抗日,被委任为22集团军副总司令兼41军军长,与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共同出川抗战,与八路军并肩杀敌。

1937年9月孙震率领41军出川抗日,从绵阳誓师出发,公开表示“倭寇不灭,誓不回川”的誓言。沿途群众打出“川军出川抗战,是四川人民的光荣”等标语,送茶送水送慰劳。41军装备简陋,武器落后,临冬季节,官兵们没有棉衣,脚穿草鞋,从蜀道徒步北上,行军千里,翻巴山,越秦岭,出潼关,到山西、山东前线抗击日寇。41军也常利用征途中的休整时间,为当地群众耕地、除草、播种、收割,博得群众的拥戴。在41军对日军作战中,群众更主动通报敌情、抬运伤员、引路送信和掩护在敌后袭击日军的官兵。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孙震亲临前线指挥,将总部特务营也调出参战,浴血奋战三天三夜,赢得了时间,有力支援了八路军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了台儿庄会战的胜利。

1938年2月,孙震任22集团军总司令,继续在晋东一带指挥部队与日军拼杀,阻击日寇西进。1939年5月,孙震带领的41军担负了防守滕县、邹县正面阻击日寇的战斗任务,他们克服了装备不足,弹药缺乏,给养和医疗条件差等重重困难,坚持防守阻击,取得邹县保卫战的胜利。但在滕县阻击日军的战役中,突遇日军飞机加大炮从天上地面疯狂总攻击,将士们以血肉之躯拼杀,伤亡惨重,下属部队王铭章师团在腾县守城战役中伤亡近万人,仍然坚持指挥3000余守城军、警与日军肉搏奋战,日军屡登城垣,屡被击退,师长王铭章不幸遭日寇机枪扫射,牺牲殉国。

孙震率领的41军在山西前线作战,将士们多是以绵阳县铁匠铺土制步枪、大刀、戈矛同装备精良的日寇浴血奋战,官兵伤亡过半。孙震不得不决定在家乡绵阳县补充兵源,成立了野战补充营,由其内弟、警卫连长刘景素升任野战补充营营长,负责招募和训练新兵。1941年7月27日,日机轰炸绵阳县衙门,倾刻间,城内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墙倒屋塌,炸毁民房30余间,敌机还俯冲用机枪扫射县城的百姓。战火烧到家门口,更加激起群情愤怒,同仇敌忾,父老乡亲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踊跃捐钱捐粮全力支援抗日前线,担负起了补充兵源和征集军粮支援抗日前线的光荣任务。

绵阳五万男儿出川抗日

绵阳县人民闻听41军官兵们步行到宝鸡后,乘火车沿陇海铁路去到山西抗日前线,以土制步枪、大刀同装备精良的日寇浴血奋战40余天,伤亡过半的消息,无不义愤填膺,勇敢地担负起了补充兵源的神圣任务,绵阳县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参军上前线的动人景象。据1945年9月,四川省军管区司令部资料公布:绵阳县征集壮丁50961人,奔赴抗日前线。其中大部分编入22集团军41军122师731团,团长正是江油籍地下共产党员、野战兵源补充营营长刘景素。

随后,刘景素升任为41军122师731团团长。1939年初,刘景素受孙震之命,开赴襄樊大洪山南麓设防,在丛山峻岭密林深处与日寇周旋,游击作战,在新四军游击队配合下,血战三天,杀敌八千,消灭了日寇的有生力量,打出了川军的威风。1939年5月,刘景素带领的731团在弹尽粮绝的襄樊大洪山战役中伤亡惨重,全团大部分官兵为国捐躯,绵阳县籍官兵为抗战做出了极大牺牲,刘景素被誉称为大洪山“夏伯阳”式的指挥官。

捐粮捐款支援抗日前线

1937年7月,孙震驻绵阳的川军出川抗战时,曾向绵阳人民发出誓言:“倭寇不灭,誓不回川”,给家乡人民极大振奋和鼓舞,父老乡亲自发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力支援抗日前线,担负起征集军粮支援抗日的光荣任务。

绵阳县地处川西北水陆交通枢纽,万亩良田盛产水稻、小麦、棉花、麦冬等。每年粮食产量均保持在11.6万吨左右,棉纱、井盐、布匹等商贸也较为繁荣。早在1937年1月,绵阳县人民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就开始了抗日捐献活动,并在县城城隍庙建设了捐粮存储的专用粮仓。据当年《绵阳储运处》统计,仅1938年,绵阳县就上交抗战军粮160万公斤,抗战8年间,共上交抗战军粮12357万公斤,爱国捐献58290万元法币,专项购买飞机款66000万元法币以及棉纱、布匹、井盐等不尽其数,绵阳县成了抗日军需物资的重要基地之一,有力补充了抗日前线的军粮和军需。

日夜抢修建起塘汛飞机场

绵阳县随着川陕、绵渝公路先后建成后,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为了配合中国空军作战的军事需要,发挥抗日部队在空中打击日寇的作用,1944年1月,绵阳县政府按照四川省政府征工命令,成立了四川省特种工程征工总处第五直属民工总部,由时任绵阳县县长杨卓勋兼任总队长,组织6个民工大队,下设中队、小队的民兵型组织,在塘汛乡甘草坝征集良田993亩,号召农户主动拆迁搬家403户,并在全县总动员,本着自愿参加、自带工具、自带卧具的条件,征集了1.5万余民工,日夜不停抢时修建塘汛飞机场。当时正值严冬,天寒地冷,又无机械施工,全靠人肩挑背扛,全靠人力拉大石滚来压机场的地基,但民工们抗日情绪高昂,为抢修中国空军29站飞机场(塘汛机场)流汗出力,不畏艰苦,日夜奋战。经过3个月的全力抢修,这个南北长1600米,东西宽300米的塘汛飞机场按期竣工,与当时四川的新津、邛崃、彭山、广汉、德阳机场齐名。

亲临漯河接受日军投降

1941年11月,日军在武汉会战惨败后,疯狂向湖北随枣县发起总攻。孙震率部参加了鄂北会战,豫西会战等战役,击溃窜扰高城一带日军后,又乘胜挺进,主动向日军发起新攻势,一举攻克了随枣县的主要交通据点,战功卓著,孙震被授予上将军衔。

1945年3月至5月,日军军团司令鹰森孝,集中河南的五个师团及骑兵团的兵力十万余人,配合百余架飞机、大炮,向孙震所在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总部指挥中心老河口大举攻击。老河口地处鄂、豫、陕三省要冲,是西进四川必经之路。老河口保卫战,是湖北抗日的最后一战。孙震的41军由襄樊出发,向进攻老河口之敌侧背攻击,协同125师出击日寇,固守老河口。在补给、交通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与敌人连续激战了11昼夜之后,伤亡2000余人,日军遭重创,伤亡也在千人以上。在这一豫西、鄂北会战中,(史称汉水流域战役),孙震率领第22集团军与日寇血肉奋战,先后收复了襄阳县、自忠县等失地,不仅守住了老河口鄂豫皖陕的抗日指挥中心,他们还进一步反攻到襄樊的日军老巢,大振川军威名。与此同时,还支援新四军李先念部不少枪支弹药。孙震率川军抗战8年,身经百战,在浴血奋杀中,屡建战功。被誉称“抗日名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8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此时孙震奉命率部继续进军郑州、许昌、漯河,解除日军115师团及商丘日军骑兵全部武装,并奉命于9月20日以接受投降副主官身份在河南漯河主持受降典礼,接受中原地区日军投降。中国军队来漯河时,漯河市民敲锣打鼓、张灯结彩,夹道欢迎。当时漯河城内由军、宪、警兵种组成的警卫部队,五步一岗,十步一哨,戒备森严。会场布置得虽然简单,但很严肃。主席台正中上方悬挂着国父孙中山遗像,左右悬挂着国旗,正中坐的是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左右坐的是两个集团军司令孙震和刘汝明。主席台两边,分别摆着“受降长官席”、“美国顾问席”的牌子。有一个排的宪兵执勤,服装整齐,武器精良,个个精神抖擞,环立左右,十分庄严。

9月20日10时,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接受投降仪式开始,孙震以受降副主官身份主持受降典礼。日军第12军团司令鹰森孝、第115师团长彬浦英吉等,包括日军各师团、混合旅团、骑兵、警备队等部队全部参与。鹰森孝等战败将领,带领幕僚长(参谋长)及各师团长一齐来到会场大门口,摘下所有佩戴的服饰和手上的指挥刀。然后,我卫兵司命令鹰森孝走在前面,其余按军衔大小排成一路纵队整齐列队入场。行至大门口时,鹰森孝一行见了蒋介石肖像,马上立正,行鞠躬礼,入场后见了孙中山遗像,又整齐列队立正,全体鞠躬敬礼,然后又向上座主席台接受投降的正副主官刘峙、孙震、刘汝明一一鞠躬敬礼。孙震则命令其在投降席上就坐。接着刘峙宣读中国战区总参谋长兼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上将《降字第1号命令》:“鹰森孝军团军人员、马匹、车辆、武装、弹药、仓库、粮秣以及各种军用物资造册清点,不得有所损坏,仰即遵照。此令。”鹰森孝听完命令后,站起恭恭敬敬立正鞠躬敬礼,表示“完全接受”。并当即规规矩矩地在投降书上签名盖章,这就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漯河受降仪式。(绵阳日报)

原标题: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