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许昌 > 下设单位 > 正文

许昌学院:古都学府的世纪之春

发布日期:2016/7/7 5:09:39 浏览:1071

移动用户发送HNZB到10658000,订阅河南手机报。早报 晚报,每天一角钱。

许昌高等师范学校

学院现任领导班子。

学生毕业典礼。

许昌高等师范学校

学生利用所学服务群众。

许昌高等师范学校

舞蹈《记·承》在第十届河南省音乐舞蹈大赛上获金奖。

许昌高等师范学校

和谐校园。

本报记者刘玉梅

本报通讯员王林朱国君

许昌学院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高等学府,多年以来,学校坚持“教学神圣、崇尚学术、以人为本、德育为首、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立德树人系统工程,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素质育人”的合力机制,实现了省级重点学科、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课程、省级优质课程等一系列突破。教学相长,以校风优良、质量过硬、特色鲜明、管理先进、效益显著等特色,赢得社会的广泛好评和学子们的普遍信赖。

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许昌学院——这所地处中原腹地的省属普通高校,伴随着伟大祖国的发展历程,也走过了60年不平凡的成长道路,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办学成果。我们不妨先把目光聚焦在进入2009年这段时光,从一些侧面管窥一下许昌学院的发展面貌:

——2009年1月,许昌学院编创的舞蹈《学子写意》勇夺全国第六届“荷花奖”舞蹈大赛银奖,并入选中国教育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2009年3月,许昌学院相继捧回“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奖牌;

——2009年5月,河南省第九届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在许昌学院隆重举行;

——2009年8月,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关注和支持《许昌学院学报》“钧瓷文化与艺术研究”专栏建设,亲笔题词:“钧瓷文化,中华瑰宝”;

——2009年9月,微纳米结构与应用实验室获得“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立项建设;

——2009年,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3万多平方米的逸夫图书馆开馆启用,价值362万欧元的西班牙政府贷款仪器设备已完全到位;

——2009年,学校办学规模再上新台阶,招收新生5900多人,各类在校生达18000人;

——2009年,学校人文环境更加和谐,校园风姿更加靓丽,教学科研更上层楼,文化氛围愈加浓厚;

……

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近年来,许昌学院为什么能够跨越发展取得累累硕果?为什么越来越引人注目?让我们走进这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和鲜亮时代风采的高等学府,阅读她的成长经历,品味她的丰厚内涵!

深厚的文化积淀

优越的办学条件

莽莽中原,生长着一望无际的绿色;中州大地,积淀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许昌地处中国之中、河南之中。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许昌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许昌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证明远古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唐尧时期,许由部落牧耕于此,故称“许地”,后称“许国”、“颍川郡”、“许县”、“许州”等。三国时期,曹操在此建功立业,因“魏基昌于许”,改称“许昌”,沿用至今。几千年来,许昌风云际会、英杰辈出。以“三曹”、“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文人墨客,开创了彪炳史册的建安风骨;西汉名相晁错、唐代画圣吴道子、楷书鼻祖钟繇、三国谋士荀彧、妙手回春的神医华佗、享誉学坛的紫云书院、关羽秉烛夜读的春秋楼等等,众多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古迹为许昌造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许昌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作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充满着旺盛活力。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航空港,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这里的生态文明建设更是享誉全国,近年来,许昌市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国家森林城”、“国家卫生城”、“国家优秀旅游城”、“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中国十佳宜游城市”、“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国钧瓷文化之乡”、“中国腊梅文化之乡”等称号。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繁荣的社会经济为兴教办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许昌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907年创办的“许州师范传习所”;辛亥革命后,改为“许昌师范学校”;民国时期为省立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获得新生并迅速发展,1958年被国务院批准举办高等师范专科教育,后因国家经济困难调整为中师,1978年首批恢复为师专;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省属普通本科学院。

开拓创新谋发展,古都学府谱新篇。许昌学院升本以来,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广大师生团结一心、继往开来、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学校规模不断壮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目前学校占地1400多亩,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新校区规划合理,建筑美观,校园内外树木葱郁、花草烂漫,风景秀丽,空气清新,育人环境十分优雅。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1亿元,拥有各类实验室和训练室100多个,建有远程双向视频教学系统,学校的网络中心是中国教育科研网许昌网络中心和豫南网络中心节点;具有高标准塑胶跑道运动场和较齐全的体育设施;逸夫图书馆3万多平方米,藏书110多万册。各项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日臻完善。

师资队伍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学校现有教职工1042人,其中专任教师834人,教师中有高级职称者240人,博士硕士472人,外籍教师12人,学校还在国内外聘请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36位,定期不定期到校讲课。

便利的交通条件,深厚的文化积淀,完善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为莘莘学子学习深造奠定了良好基础。

坚持“教学神圣”理念

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学校以“崇德砺志、博学敬业”为校训,以“团结和谐、勤奋严谨、文明诚信、求实创新”为校风,学校党委提出和坚持“教学神圣”、“崇尚学术”、“德育首位”、“依法治校”和“以人为本”等五大办学理念,着力推进“内涵发展”、“外延拓展”、“制度规范”、“特色凝炼”和“党建领先”等五大建设,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传承文明等高校的职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学校规模不断壮大,内涵日益提升。

许昌学院现有17个教学院(部),开设有46个本科专业和12个专科专业,覆盖文、理、工、法、史、教、经、管等8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教师教育与非教师教育并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000人,另有成人教育在读生近7000人,学生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

许昌学院作为教学型地方性高校,响亮提出了“教学神圣”、“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始终把教学工作切实摆在经常性中心工作位置上,下工夫、花本钱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狠抓教学质量,注重内涵发展,大力推进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先后实现了省级重点学科、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课程、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等一系列突破。学校紧紧围绕“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有个性、能创新、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育人措施的改革创新,切实加强实践环节和实习实验基地、就业基地建设,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锻炼。多年来,学校坚持不懈地狠抓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从严治教、规范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逐年提高,化学化工学院2009年考研率高达53。

此外,学校积极发挥社会服务的职能,实行开门办学,不断拓展办学新途径。许昌学院先后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等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联合科研,中印、中加合作办学正逐步走向成熟。着力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生源充足,生机勃勃。

立足地方经济

突出办学特色

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如何凸显自己的特色?如何拥有旺盛的活力?如何实现科学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许昌学院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做着不懈的努力。他们密切关注和紧密结合河南省、特别是许昌市、漯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以服务为宗旨,拓展专业方向,培育办学特色,在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合作、双赢”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学校着力探索将社会优质资源和学校资源有机结合,设置应用型本科专业,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对于人才的实际需要。如许昌学院与国家知名企业“双汇集团”联合举办“食品科学工程”;与全国继电保护龙头企业许继集团联合举办“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以“中国陶瓷文化之乡”为依托,与禹州钧瓷研究所联合举办“陶瓷艺术”专业;与河南省旅游局联合举办“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与许昌市公路局联合举办“土木工程(道路桥梁方向)”专业,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成立了许昌市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许昌市食品安全与检测实验室等,通过这些措施,着力拓展和培育新兴专业和交叉学科,在保持原有师范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理、工、经、管等非师范专业,推进多学科协调发展。大大增强了办学活力,强化了社会服务功能。

最近,许昌学院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全校上下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培育办学特色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讨论,决心紧紧抓住许昌市以现代田园生态城为目标的180平方公里新城区拓展,以建立全国重要的输变电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的中原电气谷建设,以倾力打造曹魏文化、钧瓷古镇、宜居新城、生态休闲等为特色的旅游立市战略等历史机遇,进一步拓展专业方向,培育学科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增强办学活力,努力把许昌学院打造成为中州腹地人才培养的基地、科学研究的中心、社会服务的典范、精神文明的表率。

凝聚科研亮色

着力高层突破

学校一贯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指导思想,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特别是2002年升本以来,确立了“崇尚学术、鼓励科研、重奖力促”的基本思路,使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有了大幅度提升。近年来,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抓特色、创品牌,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规范科研管理,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完善考核制度等,科学研究工作稳步发展,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科研成果的层次显著提高,涌现出一批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科研成果,实现了国家级重点项目的突破,横向科研项目显著增多,外来科研经费有较大增长。

升本以来,许昌学院在普遍提升学校研究能力和科研水平,科研项目、论文、著作等在数量上连续翻番的同时,特别注重高层次、高水平的课题项目的申报,致力于高层次科研成果的突破。学校先后组织成立了“中加微纳米材料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魏晋文化研究所”、“钧瓷文化研究所”等一批特色性研究机构,有力促进了科研团队的建设和重点研究方向的凝炼。

以郑直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的许昌学院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中——加表面微纳米材料合作实验室),立足于金属材料科学的前沿问题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迫切需求,确定主攻研究方向,深入研究与微纳米材料结构相关的科学应用基础问题,结合河南省情,集中开展微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和相关的综合应用开发。在研究中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强调发展新材料,注重新材料的制备工艺——组织——性能关系研究,重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具体包括:新型能源材料的设计与应用;功能分子材料与应用;新型催化及仿生材料的设计及应用;新金属结构材料

[1] [2]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