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许昌 > 下设单位 > 正文

治水兴水润许昌

发布日期:2016/7/14 10:52:50 浏览:959

本报记者焦宏张培奇李海涛郭少雅

这是一片与水有缘的土地。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尧帝分封于此;曹操因运粮河“黄金水道”成就霸业;唐宋时期因“十里荷花,江湖极目”而获“莲城”美誉。

这里也曾因缺水而困惑。上世纪80年代被列为国家严重缺水的40个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十分之一。“半夜起来排队接水,消防车每天定时定点送水”成为抹不去的记忆。

如今,这里因抓水而重拾自信。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一场声势浩大的治水兴水“战役”全线告捷:长江水、黄河水、淮河水、天上水汇引于此,昔日的“干渴之城”变身为清流处处的“水润之城”,“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画卷逐次展现,“一城荷花四面柳”的中州盛景再现中原。

这里就是河南省许昌市,用一场缺水城市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突破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集聚了坚实的生态优势,赢得了百姓的一致拥护和称赞,也为我国水资源匮乏地区“树立了标杆,作出了示范”。

破局——水从哪里来?钱从哪里筹?工程如何建?“天时地利人和”催生治水兴城宏伟蓝图

许昌要发展,“水”的问题绕不过,也不应绕过。

站在时空两个维度看许昌,就能够明白这座内陆城市的缺水之痛。

历史上的许昌,曾拥有相对充沛的水资源和大型水库。然而随着行政区划的重新划分,辖区原有的大型河流和水库被一一剥离。许昌人要吃水,只能从已经被划归平顶山市的襄城县北汝河调水。由于枯水期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许昌市内形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区。地处丘陵向平原过渡地带,坡降大,不存水,既无大型水库,又少蓄水的坑塘堰坝,“盘浅盆少”,“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许昌人也曾多方突围。与相邻的兄弟市连续多年打“夺县争水”之战,却几无战果;耗费大笔资金从其他地市调剂购水,却导致生产生活用水成本高昂;想举全市之力兴水治水,却总在解决“水从哪里来”“钱从哪里筹”等首要议题上卡住了壳。

转机发生在2013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水利部在全国选择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让许昌获得了“天时”,与此同时,即将竣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境而过,让许昌赢得了“地利”,许昌人想水盼水之梦又汇聚了“人和”。许昌人抢抓机遇,提出了实现水利事业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精心谋划了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为引领、包含水系连通工程和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在内的三大水利项目。2013年12月14日,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会同河南省水利厅审查通过了《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由此,一段波澜壮阔的兴水活水之路正式开启。

要在一座缺水的城市建设“水生态”文明城,“水从哪里来,钱从哪里筹”这两个问题终究躲不开绕不过,480万许昌群众看着干部,干部看着市委市政府。

许昌市委书记王树山,曾任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省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作为一名“老水利”,他将许昌人求水兴水的目光焦点从一个城市转移开来,投向全国的治水大局,投向河南全境的水系发展趋势,许昌长年左支右绌的治水之局豁然开阔。

水从哪里来?王树山的心中有一笔“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大水账:

穿境而过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每年分给许昌2.26亿立方米水,许昌每年从北汝河引入的1.3亿立方米的水量可以全部置换出来用于生态修复、水系连通和农业灌溉;引黄调蓄工程每年给许昌鄢陵县的5000万立方米水量指标中,有3000万由于水系不通无法有效利用,如若将许昌全境的水系贯通,便可以改变“守着黄河喊口渴”的现状;许昌每年要产生3000万立方米的生产生活污水,如果能够处理成达到A类排放标准的中水,也可以用作生态修复;更有前瞻性的是,即将在北汝河上游开工建设的前坪水库,位处暴雨密集的山坳,水库一旦建成,北汝河将从一条季节性河流变成许昌市可持续供给的水源。

钱从何处筹?如此巨大的高标准工程,没有近百亿元的资金投入拿不下来。许昌市委、市政府创新融资理念,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资金;整合部门各类建设资金,集中打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照市场化融资模式,引进河南水利投资集团为战略投资伙伴,组建了“许昌市水生态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搭建了融资平台,将项目投资、建设、运营融为一体,撬动社会资本投入50多亿元。

工程如何建?许昌市坚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贯穿于治水兴水工作的各个环节,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景观、水文化”协调发展,“大水利、大城建、大文化、大生态、大旅游”同步推进,以发展新理念引领治水新实践。

许昌请来同济大学等专业机构对水系建设进行高标准规划。项目设计负责人之一、同济大学副教授朱勍说:“这场水生态文明建设,其实是给了许昌人民一次对水再认识、再定位的机会。这就需要我们把水资源的保护、优化配置和水文化、水景观都融合在一起。”

治水——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加速形成“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生态水系新格局

2013年以来,许昌建成了82公里长的环通生态水系,6000多亩的水面,形成了“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生态水系新格局。

“五湖”即芙蓉湖、北海、鹿鸣湖、秋湖湿地、灞陵湖,是五个人工挖掘的市内湖泊,它们将流经市区的“三川”饮马河、清潩河、灞陵河和“两环”——运粮河和灞陵河环通、护城河环通起来。而“四海”是为了涵养水源而打造的4片滨水林海,郁郁葱葱的经济林和果林相映成趣,用牢固的根系为莲城水系筑起蓄泄兼筹的“地下水库”。

这些水利工程共涉及九大类55项示范工程,工程面辐射许昌全域4996平方公里的土地,内容涵盖土木工程、桥梁修建、村落拆迁、林木种植、农田水利等多个领域,如何让涉入其中的部门能够各负其责、协调有序,让广大群众支持配合并参与其中,成了考验许昌市委、市政府执政能力的一张考卷。

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为治水扫清了路障,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高效工作格局。2013年底,许昌市水利重点项目建设指挥部成立,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挂帅,建立了指挥部联席会议制度和月通报、周排名制度。每周一次雷打不动的工作例会,成为水利、环保、住建、交通、林业等各项目负责单位工作衔接、矛盾协调的最佳时机。

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改革实现新突破,市、县两级成立了水务局,建立了全市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机制,实现了城市与农村、地下水与地表水、水质与水量、供水与排水、用水与节水等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多龙治水”问题。

工程中对项目协同作战能力的考验无处不在。2015年6月23日凌晨3点,运粮河畔挤挤挨挨全是人,大家紧紧盯着河水,眼看着水位快速上升,水流从几个小时前刚刚抢通疏浚的运粮河道中顺利通过。为了保证水系贯通工程不影响到汛期排洪功能,1500台工程机械和上万施工人员已经在工地上奋战了好几个日夜,“如果没有强大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周例会制度,这么复杂的工程就不可能实现‘压茬’进行。”市水务局副局长张会涛说。

这项浩大的民生工程凝聚了最广泛的群众力量。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许昌城陷入了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中。为了保证工程和汛期不打架,护城河的集中疏通修建几乎切断了古城同外环城市的交通,市民们上班出行只能通过临时搭建的便桥,然而大家都说“路堵心不堵”。不仅如此,炎炎夏日,不少市民还自发组织起来为坚持施工的工人们送上西瓜、绿豆汤消暑。

“拆迁是最难办的事儿。”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城建和房产管理科科长常晓磊参与了整个芙蓉湖周边的搬迁安置工作,感受良多,“在部署拆迁工作时,市领导反复强调,水之利是民之利,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切出发点,都是要让老百姓受益。”为此,在充分向群众解释宣传水系建设对城市发展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都按标准范围内的上限给村民搬迁补偿,同时就具体搬迁事宜反复同村民商议,任何一项决定都经过公示。此外,“未搬迁,先安置”的方式,将搬迁村民的生活不便降到最低。

为了给水让道,治水工程累计拆迁面积达到95万平方米,清表面积1.5万亩。这么大面积,没有出现一起上访。

“从许昌人建水系这件事,可以看出许昌人能干事,能干成事。这件可以载入许昌城市发展史的盛事让许昌人更加自信,‘治水史’给许昌人留下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许昌市市长武国定说。

2015年9月,水系连通工程大头落地,河闸启动,早已按捺不住的汝河水如同一匹欢快的骏马,由许昌西南角的清泥河一路奔腾,经连通渠依次淌进清潩河、护城河,填满了芙蓉湖、鹿鸣湖……

82公里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本来断断续续、互不相通的城中径流在水的牵引下形成了一个多源互补、蓄泄兼筹、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生态水系。许昌,这座干渴了近半个世纪的城市,重新展露出明代《许州儒学碑记》中所记录的盛景——“旧有潩水西湖之胜,其余波汇城四周”。

兴水——与治污结合,与节水同行,与管水并进,让水可以呼吸,可以自我净化,水是流动的,健康的,“活”着的

在生态理念的指引下,兴水的过程始终“与治污结合,与节水同行,与管水并进”。

在盘清水源账的基础上,许昌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科学合理确定河湖水系建设规模,真正做到了以供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特别是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充分尊重原有水系自然条件,不搞大挖大建、大河大湖,三条主要河道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疏浚治理,新开挖的“五湖”水面面积都控制在300亩左右。

许昌的水是“活”的。在许昌“海绵城市”建设中,几乎看不到硬化的河道堤岸,用卵石和土工布制成的“格宾石笼”既透水防渗,又不流失水土,河道中,水草蓬勃,鱼儿畅游,河流有了“呼吸”,可以自我净化。河岸上,人行步道由许昌民营企业生产的“连锁再生砖”铺就,雨水可以渗透,杂草小花可以探出脑袋。

水系贯通工程,解决的不仅仅是“贯通”的问题。许昌坚持治水先治污,点、面一起治,投入10多亿元用于污水治理:在点源治理上,淘汰调整重污染行业产能,关停重污染企业,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积极引导企业转变生产结构,实施转型发展。在面源治理上,加快实施路网改造、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排污口截流等工程,累计截流排污口600余个,新建雨污管网70余公里,全城污水应收尽收……曾经威胁着许昌水生态安全的隐患被一一拔除。

将水系的水源保障、蒸渗损失及生态链接全部考虑在内,许昌水系每天只需要注入16万立方米的水量,就可以形成持续不断的“活水”。仅仅靠许昌每天从污水处理厂处理完的中水,就足以推动一城清水欢畅流动。

清潩河畔,一片长满芦苇和水葱的湿地上,白鹭时而在葱郁的绿叶间徜徉,时而停留在碎石和粗砂铺满的河道上。“这是一片处理污水的湿地。”市水务局党委副书记王玉庆介绍,这样的污水处理湿地,许昌市区共有7处,年处理污水至少3000万吨。

相比于水资源充沛地区的水利工程,许昌的治水理念中,对水的爱惜和敬畏之心尤为明显。

许昌县陈曹乡尚庄村,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示范基地的地块之上,60岁的农民尚水旺讲起了自己的种麦经历。现在他自己一个人流转了40亩耕地,水卡一刷,中心支轴式自动喷灌机开始为麦田

[1] [2]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