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许昌 > 下设单位 > 正文

许昌“治水”

发布日期:2016/7/21 3:13:34 浏览:364

曾经,“吃水难”是许昌市民绕不开的心结;如今,“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许昌呈现在他们眼前。

在河南省中部,有座并不太被人熟知的历史名城——许昌市。东汉建安元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迁都许昌,使许昌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几千年来,许昌一直是群雄逐鹿,兵家必争之地,英杰辈出。至今,市内还留存有三国时期的遗迹遗址80多处。

走在许昌市的街头,一条条清澈的河水泛着涟漪,一座座桥梁都换了新装,岸上的柳树在春风中抽出新芽,岸边供市民休闲健身的滨河公园中开满了鲜花。春风拂面,仿佛置身于江南某个城市。

然而,谁能想到,干旱缺水一直是这座曹魏故都绕不开的心结。

资料显示,许昌市水资源总量不足,多年平均水资源量9.3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10立方米,不足全省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十分之一,是全国4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几十年来,“给许昌人民一口水喝”成了几代许昌百姓最真切的呼声。

莲城之“渴”

提起用水,今年50多岁的许昌市民曹阿姨颇为感慨:“我小的时候,家里的水管从来没有顺畅地流出过水,每天就拿个桶在水管下面放着,一滴一滴地接,不敢有一点浪费。”

曹阿姨家吃水困难的问题几乎是当时许昌市民吃水难的一个缩影,她告诉记者,那个时候,晚上排队接水几乎成了生活常态,她的一个心愿就是家里的自来水管中能够哗哗地出水,晚上能睡个好觉。

别称“莲城”的许昌市属平原型城市,在历史上,也曾水草丰美,早在宋代便以荷花闻名天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属于许昌的水越来越少。

许昌市水务局党委副书记王玉庆对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说,新中国成立初期,许昌市有19个区县,当时在河南省境内算是面积最大的市。“那时候平顶山还属于许昌,在那建了几个大的水库,截走了自然的径流,但是后来区划调整以后就各自为市了,许昌境内就没有了大的水库。”

2013年,河南遭受60年不遇的大旱,许昌也不能幸免,市里的周庄水厂出现了无水可取的局面。

王玉庆说,许昌境内没有大江大河,也没有大型水库,水的问题是每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都重视的难题,但是苦于种种原因,一直不得破解。

缺水的状况不仅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还让许昌错过了很多发展的机会。20世纪80年代,曾经有一些大的企业想要来许昌发展,但是考察后还是离开了,原因就是许昌缺水。

“许昌的经济结构很好,经济发展也很好,唯独缺水。”王玉庆说。

机遇来了

2011年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党的十八大也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这都让王玉庆感觉到,许昌的机遇来了。

“现在的许昌市委书记王树山,曾经是河南省水利厅厅长,他对于水利建设的高度和深度把握,为许昌‘治水’指明了道路。”王玉庆说,许昌治水的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

2013年7月,许昌市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为了解决好许昌“水之源”“水之清”“水之活”“水之灵”“水之利”问题,许昌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精心谋划了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为引领、包含水系连通工程和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的三大水利项目。

王玉庆告诉记者,曾经有人质疑,许昌为什么要建水生态文明城市,为什么要治水?他是这么回答的,许昌有治水的传统,有对水的期盼,我们更需要治水。大江大河边上的城市,他们治水多是抗洪,而许昌是要综合利用,在水上做文章,将水资源发挥极致。

“就是因为缺水,所以我们要水。道理很简单。作为全国第一批水生态文明城市,许昌当之无愧。”王玉庆说。

2014年2月,水利部审查通过《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4年4月,河南省政府正式批复该方案。

南水北调来“解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通水,解决了“水从哪里来”的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许昌段全长54公里,涉及禹州、长葛市2个市12个乡(镇、办)、64个行政村。

2014年12月3日10∶41,位于禹州市郭连乡孟坡村的17号分水口在河南省率先开启闸门,向许昌市周庄水厂供水。

据王玉庆介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将每年为许昌市提供2.26亿立方米优质Ⅱ级水,而在此之前,许昌市民喝的一直是Ⅲ级水。除了饮用水质提高以外,南水北调总干渠一期许昌段引水水面平均宽约60米,将在许昌市境内形成300多万平方米的水面,为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创造了条件。

家住许昌市区的张先生对记者谈起现在吃水的感受,显得很兴奋,“以前家里的水壶烧完水会有一层水垢,自从吃上了南水北调的水,不仅水垢没有了,水还有股清甜的口感,不管是泡茶还是做饭,都感觉比以前香了!”

自南水北调干线工程通水后,许昌市4条供水线路相继通水,实现了受水目标全覆盖,供水线路安全运行,供水效益显著的目标。截至2016年2月底,许昌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供水线路累计供水9053.91万m3。

王玉庆说,随着许昌市南水北调通水,可以很好地补充涵养地下水,兼顾生态环境用水,满足许昌近期和远期用水需求,使一个“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许昌呈现在眼前。

三大水利项目显成效

“在咱们许昌,现在能坐船上班了!”从朋友那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常年在外工作的许昌人小李怎么也不敢相信。在他的印象中,尽管市里有一条形成于明嘉靖年间的护城河,但是水面并不宽敞,水质也不是很好,无论如何也不会有船在上面走,更何况还供人乘坐,“这是开玩笑的吧?”

趁着清明节回家探亲的机会,小李亲眼见到了朋友口中描述的情景。在全长5.3公里的护城河中,果真开通了供人乘坐游玩的“水上巴士”,票价便宜,等待坐船的人排起了长队,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之情。

“真的不敢想象,在家门口都能坐船了!许昌以前是多么缺水的地方!”小李说。

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是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核心组成部分,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54.1亿元,占工程总投资54.6亿元的99,形成了以82公里绕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大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

王玉庆介绍,“五湖”指的是新开挖建设300亩左右水面面积的五个湖泊,即:芙蓉湖、北海、鹿鸣湖、秋湖湿地、灞陵湖;“四海”是指在河流出入城区处建设的4处大型生态林带,总面积10万亩;“三川”是指流经市区的饮马河、清潩河和灞陵河,总长度82公里;“两环”是指运粮河和灞陵河环通、护城河环通并开通游船;“一水”指的是一个多源互补、蓄泄兼筹、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城市生态水系。

如今,这个水系格局已经基本建成,许昌市“水城”的面貌已经初显。“城市有水就有灵气,人民的幸福指数也会提高。”王玉庆说。

许昌市有节水的传统,上世纪90年代就是全国农业节水先进城市,如今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更是将节水发挥到了极致。

据了解,这一项目2014和2015年度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累计完成投资5.93亿元,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9.2万亩。2016年度规划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3万亩,目前已建成8.7万亩,完成投资9277万元。

2016年计划任务完成后,该示范区总面积将达到50.7万亩,将成为灌溉形式多样、科技含量一流、全省连片规模最大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将大幅提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高产稳产发挥重要支撑保障作用。

治水也需依法

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期间,共安排9个类别55项示范工程项目,动态总投资81亿元,并同步推进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项目拆迁清表工作于2014年7月启动,2015年5月底完成,累计完成拆迁面积95万平方米,清表面积1.48万亩。

“我们拆迁这么大面积,截至目前没有一起上访,45个标段的招标投标,全部公平公开公正。这么大工程量也没有一起被反映问题,还出现了在施工过程中周边居民自发组织慰问的情况,这让我们看到了老百姓对我们的信任,很感动。”王玉庆说,治水的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受益,不能让老百姓受损。

为了做到这一点,许昌市严格按照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确立了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编制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并在全省考核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除此之外,许昌市还在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改革方面实现新突破,市、县两级成立了水务局,建立了全市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机制,实现了城市与农村、地下水与地表水、水质与水量、供水与排水、用水与节水等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多龙治水”问题。

“依法治水是许昌治水的一个准则,在这方面我们加大监管力度,健全执法队伍,落实执法责任,依法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有力维护了水事秩序稳定。”王玉庆说。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