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许昌 > 资讯杂谈 > 正文

民生暖政擦亮幸福底色

发布日期:2022/4/29 22:02:50 浏览:243

来源时间为:2021-07-01

许昌百姓

乐游护城河牛书培摄

许昌百姓

表演牛书培摄

许昌百姓

优化环境,改善民生牛书培摄

许昌百姓

许都公园牛原摄

许昌百姓

许昌小西湖美景牛书培摄

许昌百姓

改善民生,美了生态牛书培摄

□本报记者王平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烜

【许昌责任】

“为民”,是最动人的乐章;“幸福”,是最真实的感受。

一个个典雅的“智慧阅读空间”,提供全新的开放式阅读平台,带给城市浓郁书香;一幢幢气派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一碗汤距离”的养老服务,为老年人营造健康、舒心、美好的生活环境……今日许昌,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工程,给许昌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关系群众利益,关乎百姓幸福。”许昌市委书记胡五岳说,要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担当解难题,以实干破瓶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表与里——从温度到高度

“这里离家近,医疗环境和大医院差不多,不用长时间排队,看病方便,价格也便宜。”6月26日,在宽敞明亮的许昌市半截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6岁的王海萍老人说,“我过来看个感冒,花12块钱,用了8分钟。有了这个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再也不作难了!”

小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却是城市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大“网格”的基石,承担着为辖区居民免费提供12大项45小项健康服务的任务。近年来,许昌市在中心城区新建、改建和扩建了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每3万名居民拥有1个卫生服务中心的高标准,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

“我们选择民生实事,遵循了‘群众关注、百姓受益,指标量化’的原则,每一件都是与群众生活最直接的民生需求。”胡五岳说,许昌市每年确定的民生实事,在数量上“精”、在分量上“重”、在内容上“具体”,隐含着一条“变与不变”的脉络。

名称在变。梳理每年办理的民生实事,内容各有侧重,有的是兜保障之“底”,如提高特困群体生活补助标准;有的是救民生之“急”,如实施“公厕革命”让“方便”不再难;有的是筑公共服务之“基”,如新建中小学缓解大班额问题,件件体现了群众的实际需求。

情怀不变。对弱势群体的重视和帮扶,始终不变;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的理念,始终不变。从2016年“改善困难群体住房条件,解决‘千户万人’住房困难”到去年“为60周岁以上独生子女父母发放住院护理补贴”,民生实事聚焦的,都是最需要呵护的人。

变化源自时代的变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水涨船高”。许昌准确把握民生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把民生实事办到百姓的心坎上。

老龄化加剧、老人空巢化比率不断提高,生活压力大、子女难以长期照料老人……养老问题是社会热点,更是现实需求。许昌以新建的12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支撑,以186个社区托老站为桩脚,初步形成了“一碗汤”距离的社区养老服务圈,为老年人营造舒适、舒心的养老环境,实现老有所养、就近养老。

为民的高度决定了惠民的温度。许昌市的财政并不“阔绰”,可办理民生实事舍得投入,近5年来累计投入民生领域资金逾1000亿元,民生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在70以上。

一项项保障改善民生的改革举措,一笔笔增进人民福祉的资金投入,让全市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越来越足,也让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更加绚丽。

谋与为——从实事到实干

衡量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不仅要看地标建筑撑起的“天际线”,更要看万家忧乐拼成的“地平线”。

6月22日,在魏都区唱和广场上,不少运动爱好者正在围笼式运动场上打篮球。这个建在市民家门前的运动广场,设有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5个运动场地,游玩健身,老少咸宜。这样的民生项目,在许昌已是“遍地开花”。

“以前,打篮球只能要去学校或者专业场馆。现在,家门口就有球场,锻炼太方便了。”市民赵伟民的话语里带着欣喜。

在许昌,100多个游园广场散落城区,460多套健身设施设置在“家门口”,市民走出家门15分钟就能找到免费“健身房”,形成了“15分钟健身圈”;新建、改造了14个农贸市场,170个社区生鲜便利店已实现主城区全覆盖,店均覆盖半径500米,形成“15分钟生活圈”……一个个“15分钟民生圈”,不仅提升了城市品位,更“圈”出了百姓的美好生活。

民生实事要办好,既需资金,更须用心。

一部手机就是一个“电子保姆”,让腿脚不便的刘晓萍老人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得到上门护理和陪伴服务。这是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魅力。无论白天黑夜,她只需按下手机上特制的“SOS”键,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电脑显示屏上就会显示其姓名、年龄、住址、病史等个人信息,根据需要提供预约挂号、餐饮配送、生活照料等上门服务。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座席人员还能同步通知紧急联系人或老人家属,提供24小时紧急救助服务。

把养老服务与互联网平台结合,许昌市着力打造智慧养老新模式,建设没有院墙的养老院。截至去年年底,12349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覆盖服务对象达到3万人。

技术手段创新派上大用场,体制机制创新的作用也不小。通过思维创新,许昌市以“有解思维”破解就业难题,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去年以来城镇新增就业近15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16.7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通过制度创新,许昌市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城区水系管护交由具备专业资质的第三方企业代管,持久维护水面洁净,呵护一城碧水长流;通过管理创新,各个城市主要路口“电子警察”全面升级,破解交通“堵局”……

“以前,小区道路坑坑洼洼,污水横流,各种电线像蜘蛛网一样杂乱无章。如今,我们家属院面貌焕然一新,环境变整洁了,车辆停放有序了,住着舒服得很。”在魏都区三国苑家属院,王海滨老人讲起老庭院改造带来的生活变化,两眼放光。

许昌搭乘入选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的东风,破解老旧小区管理难题,先后改造提升了数以百计的老庭院、老厂院,并将96个健身场所、100个小游园、100个社区便民店融入了小区、融入了庭院,有效解决了老城区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差等发展不平衡问题,增强了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形式虽然多样,核心始终如一:许昌市委、市政府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抓好民生工作,持续提升民众的获得感。

发展有温度,幸福有质感。2020年,许昌市城市宜居度指数、居民获得感指数、居民幸福感指数、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指数等4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再一次彰显城市的内在气质。

快与慢——从大单到大餐

盛夏的傍晚,喧闹的马路边,一座透明玻璃屋坐落在树丛中,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现代化的内置设施——这样“高大上”的智慧阅读空间,已经成了许昌老百姓最爱去的地方之一。

“这里设施很齐全,书籍很丰富,给我们带来了很大方便。”家住魏都区米兰小区的刘静说,书屋里有空调、WiFi、饮水机,书香沁人心脾。目前,许昌市“大手笔”建成“智慧阅读空间”有30多个,唤醒了都市人沉睡已久的“阅读因子”,满城浸润书香。

“书香之城”“宜居之城”“幸福之城”“水润莲城”“生态园林城市”……这是如今许昌老百姓介绍许昌时常用的“雅号”,也是许昌惠及民生的城市新名片。73岁的“老许昌”王建伟说:“我亲眼见证了许昌城几十年来的变化,生活在许昌是一种幸福!”

从尽力而为到量力而行,从考虑当前到着眼长远,在舍得拿出“真金白银”改善民生的许昌,“民生投入”不仅没有拖发展的后腿儿,反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20年,许昌市生产总值居全省第四位,多项经济发展指标位居全省前列,跑出了令人瞩目的许昌速度。

“经济‘蛋糕’做大了,就会有更多的财力用于民生;民生问题解决好了,发展就更有后劲。”许昌市市长史根治说,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体面、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才是发展的目的,才是一个城市应该追求的价值和意义。

实现“快与慢”“做大‘蛋糕’与切好‘蛋糕’”的有机统一,许昌把沉甸甸的“民生大单”变成了暖人心的“民生大餐”。

抓“大”,不忘“小”。围绕城市交通建设、农贸市场改造等需要巨资投资的民生实事,许昌市夯实责任,一抓到底。与之同时,他们针对背街小巷道路硬化、无主楼院环境整治、街头公厕管理等“小事”,也立下“责任状”、订下“目标书”,从点滴细节抓好落实。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一件件民生实事深入人心,一个个民生项目落地生根,一系列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情”,饱含着党和政府的“大温暖”,如同涓涓细流滋润民心,托起了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最好的感受是“幸福”,最美的风景是“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书写着许昌民生发展的新篇章,许昌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将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